今天翻了一下評論,寫了今天的第三章。老規矩,不看跳。

一說起大宋的恥辱。

除了靖康之恥,就是這個澶淵之盟了。

但真的是恥辱麼,也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後世始終是站在一個貌似客觀的位置來評價當時的政策,決策。

但就評價而言,就沒有客觀一說。

人無完人,無論是什麼樣的人,帝王將相,販夫走卒。

所以特意寫一章來說說瓜的感覺。

【澶淵之盟的背景】

1003年,遼軍南下攻宋,激戰長達1年。

初始狀態,遼占優勢,後麵宋依城固守,遼軍的攻勢被遏製。

瀛州之戰,蕭太後親自擊鼓,還是無法攻克,數萬傷亡。

澶州之戰,遼軍大將在城下被宋軍床子弩當場擊斃。

由此前線戰事漸平,遼軍雖在攻勢,但久攻不克,深入作戰,戰線太長,麵臨崩盤,遼軍內部呼籲議和。(這裏也有蕭太後把持朝政太久,內部不願的原因)

而,宋真宗其實是被寇準逼著禦駕親征,頗有點見好就收的意味。

所以兩邊一拍即合。

【澶淵之盟的內容】

一,宋遼兩國互約為兄弟之國。

二,遼國歸還瀛州、莫州等地,雙方以白溝河為界。

三,宋每年給遼國銀10萬兩,絹20萬匹。

四,雙方開放邊境進行貿易。

【澶淵之盟的簽訂人】

當時在場的除了宋真宗,還有寇準寇大大,其他那些先忽略不計。

~~~~~~~

我們從背景分析:

遼國自然是兵強馬壯,要不然也不敢來。

宋真宗這貨,唉,反正就是軟,朝廷也軟趴趴,契丹一來,丟了幾座城市之後,居然就有南逃的說法。這裏,洗都洗不白,他麼的就是慫。

但從另外一個方麵說。遼國確實很強,當時的宋國並沒有遼國那麼彪悍,前麵趙光義同學的幾次攻遼失敗讓大家沒有了底氣。

寇大大自然是不讓南逃的。

一個是國之氣節,另一個是攻城不行,咱們宋軍守城還是可以的啊,而且軍民一心,不能反攻,守城絕對妥妥的。

然後正如寇準預料,宋真宗禦駕親征,鼓舞士氣。

城守住了,還殺死了對方的大將。遼軍士氣萎靡,宋軍空前振奮。

後世有人說應當乘勝追擊,應該把遼國打回老家。

說是一句話,做可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守勢跟攻勢是兩碼事,老將老兵都被趙光義霍霍完了,新兵新將缺乏五代十國這班老人的不怕死精神。怕是撲殺不成,反而被反攻了。

弱,要認!

胯下之辱什麼的,還被傳頌千年呢。

所以,盟約走起!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盟約的內容:

1.兄弟國。宋真宗比遼聖宗年長,宋真宗為兄,遼聖宗為弟。注意,這裏並不是僅指這一屆。而是世代宋為兄,遼為弟。瓜竊以為這是寇大大埋下的第一個坑。

2.領土。此處沒有割讓土地,並非喪權辱國,遼國把打下來的還回來了。

3.歲幣。當時宋年財政收入是2600萬貫,加上實物大概是4000貫。按一貫等於一兩算,十萬兩加20萬匹布就是九年一毛的。而且宋朝的國庫收入增長速度很快。這個數額基本上就是有點年底做大哥的給小弟一點補貼的意思。這一條,要說沒有加重宋朝負擔那不可能,但要說加了很多,還不至於。瓜以為這也是當時簽約的大佬考慮過的,因為還有第四條。

4.開放貿易。遼軍退兵,兩國和平,這邊境恢複安定,原來的因為戰亂而荒蕪的地區逐漸恢複了生產生活。貿易更是加持了發展速度。史料記載通過貿易宋朝每年怒掙80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