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瓊崖,寫海南,不禁得提一提我們的蘇大大。
所以今天三章。
大家眾所周知的就不說了。大頭銜——文學家、書畫家、政治家,美食家。
除此之外,大家是否知道,蘇大大還是治水專家!!
陝西修建利民湖,徐州築堤抗洪,杭州疏浚西湖等等等等。
除了傳千古的詩詞,蘇大大還有水利著述:《熙寧防河錄》,《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錢塘六井記》等等。
蘇大大一生中起起落落,從南到北,從北到南,幾乎哪裏都去了,而且無論哪裏都流下了他的傳說,利國利民的傳說。
附上貶謫圖。
本文寫了廣東,寫了海南,這也是蘇大大的生命中最後兩站地。
這麼說好像有點兒悲傷,不過對於蘇大大來說,悲傷,抑鬱,不得誌都是一時的,他在這兩個地方都留下了值得我們敬佩的事跡。
【1094年,蘇軾被貶謫惠州,途徑廣州城,讓廣州千年之前就擁有了一整套城市自來水。】
當時廣州城地勢跟現代不一樣——飲鹹苦水,春夏疾疫時,所損多矣。
用現代話說——苦鹹水質影響體質,老百姓容易生病死去。
蘇大大於是建議,將蒲澗山(現在的白雲山)的水通過竹管引入城中,解決飲水問題。
原文如下:
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續之,以麻纏之,漆塗之,隨地高下,直入城中。又為一大石槽受之,再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入小石槽以便汲者。用大竹萬餘竿,及二十裏間用葵茅苫蓋,費數百千可成。
他這個已經不單純是建議了,而是一份相對很完善的計劃書,用什麼材料,如何連接,使用多少管道,甚至需要多少錢,全都說得很清楚,而且沒有什麼華麗繁複辭藻,我們即使讀原文也能看懂。
當時的太守采用蘇大大的建議。
太守采用了之後,蘇大大還給打了補丁,關於後期維護的補丁:
管竿上,須鑽一小眼,如綠豆大,以小竹針窒之,以驗通塞。
這裏隻節選了兩句,翻譯來說,就是接水的竹管要打洞,封洞,一旦堵塞通過這些小洞就能查出來哪裏塞了,不需要排查漫長的自來水管。
於是宋時廣州城老百姓在自家門口美美就喝上了來自白雲山的山泉自來水。
驚不驚訝,蔥白不蔥白!!
理完廣州城,蘇大大到了惠州,發現四麵環水,出行不便,便謀劃並資助興建了兩橋一堤。
篇幅太多,就不詳細說了,後世評價兩橋一堤——東新浮橋,西新木橋,蘇堤,構思新穎,用料講究,技術成熟,為廣東橋梁史上的代表之作,現在還在哦。有興趣的寶寶可以去搜來看看,現在建設得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