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曾經答應過要讓王大大在本書上線。

但這個時間跨度著實有點大了。就算了。

上一篇單章來說說王大大。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

大頭銜~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

瓜的感覺~獨孤求敗。

【先說背景】

王安石自幼聰穎,過目不忘,下筆成文。家庭環境也不錯,但因為跟隨父親宦遊,還是比較知道人間疾苦的。

【再說關係網:王大大有非常厚的政治底子,非常非常厚。】

王大大的爹,本就是朝中官員,有多少人脈且不說。

就王大大本人的朋友圈:

1037年,結識好友曾鞏,通過曾鞏受到歐陽修的賞識。

1042年,進士及第,主動要求外放,得了淮南節度判官的職位,頂頭上司是韓琦。此時晏殊因為與王安石為老鄉,請過王安石吃飯,還就他的個性提點過他。

司馬光(資治通鑒那位)跟王安石同朝為官,兩個人初始關係不賴。這倆人還曾經同時是包拯的下屬。

前麵說的蘇大大這朵奇葩曾經是反對王安石的,最後又站隊王大大,但是反對跟站隊的時間都不對,於是一貶再貶。王大大死了,蘇大大還給寫了悼詞。

【但素,王大大本人有點一言難盡。】

他的第一任上司韓琦,本是非常欣賞王安石的,本以為得一佳人,可來了一糙人。

宋人筆記評價王大大的外貌:相貌奇醜,虎頭牛耳,臉孔黧黑,膚理如蛇皮。

長得不好看也就罷了,不修邊幅,生活邋遢,還很愛崗敬業,時常加班加點,搞得都不用美黑跟煙熏妝了。

韓琦於是誤會王大大沉迷煙柳花巷。

對比,王大大認為清者自清,不解釋,作風照舊。

後來還發生了很多事,王大大認為對事不對人,但事實上就是得罪了這位頂頭上司。

在韓琦這裏任滿後,王安石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調為鄞縣知縣。

王安石在任四年,興修水利、擴辦學校,初顯政績。

這裏就有了本文中提及的賑貸的政策——貸穀與民,出息以償。後來的青苗法,就是以此為根據製定的。

1051年。王安石升任舒州通判,政績斐然,當時的宰相文彥博拋了橄欖枝,想把王安石調到京城任職,王安石以“京師花費太多”為由,拒絕了。事實上他爹在京城做官,多他一家吃用並不多。

王安石37歲時回京述職,把自己為政經驗寫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針對經濟、財政、國防等多方麵係統地提出改革方案。

宋仁宗未納,卻想讓王安石與司馬光二人來修《起居注》,王安石不幹。

據史載:閣門吏齎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隨而拜之,則避於廁;吏置敕於案而去,又追還之。

為了躲避修書,王安石都躲廁所去了,可想而知,這得有多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