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女人的神秘智慧——慈禧VS李鴻章(2)(1 / 2)

李鴻章對這個戰略部署相當不滿意,李鴻章說祁門這個地點就像一個鍋底兒,人家一翻我們就完了,我們不要駐紮在這兒了,換個地方吧。但是曾國藩不讓換,就這個地方。

於是李鴻章起了離開曾國藩幕府的念頭,可是走也得找個借口。恰好曾國藩有一個得力的部下叫做李次青,他自始至終追隨著曾國藩,不過他並不是一個統兵的將領,而且眼睛高度近視,但在無將可用的情況下,這個高度近視眼也被派出場了。出場的結果是李次青被太平軍打敗了。吃了敗仗之後,曾國藩很惱火,要上奏章彈劾李次青。這下子李鴻章總算逮著機會了,趁機鬧事,反對彈劾,理由是這次彈劾了李次青,那麼下次就要彈劾自己了。李鴻章真實的意思是要鬧事,要逃離這危險之地。

後來他真的逃了,他跟曾國藩大吵一架之後撂攤子走人了,不管了!

留下曾國藩一個人在那兒擔驚受怕。一直到幾支湘軍把太平軍徹底切割(首先消滅了陳玉成,其次拿下了李秀成),到最後決戰的時候,想要一戰而平天下,必須有一個最卓越的領導人遠奔上海,從上海那邊切斷太平軍。誰能承擔這個使命?隻有李鴻章。所以當李鴻章再回來的時候,曾國藩是一點不敢怪他,因為他有能力,而且他必然要承襲曾國藩的衣缽,曾國藩對他得賠笑臉。

於是李鴻章奉了曾國藩之命,首先返回安徽組建淮軍。這個淮軍,如果追溯他們的來曆,其實都是被俘虜的撚軍,但是當他們追隨李鴻章的時候,他們的政治生命就重新開始了。這樣一支淮軍,雇傭了外國人的輪船,穿越太平軍占據的領地,直奔上海,接著又拿下了蘇州城。而且,李鴻章是第一個跟外國人合作組建雇傭軍的人,他雇傭了戈登,組建了洋槍隊,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但吃螃蟹的不光是李鴻章,太平天國那邊也在吃。李鴻章這邊的洋槍隊是戈登,太平軍那邊也有洋槍隊,領頭的叫白齊文。但是這個白齊文的能力比戈登要差點,而且白齊文之所以去太平天國那邊,就是因為他能力太差,曾國藩他們也對他不屑一顧,所以他一氣之下,就跳槽了。也就是說,這場戰役已經不再是一個民族的對決,它成了一場騎士之間的戰爭。

最後在曾李的共同配合之下,洪秀全的天京被重重圍困,最終被攻克。

這個時候,朝廷或者說是慈禧,就宣曾國藩入京,李鴻章就正式取代了曾國藩。從此之後,李鴻章就成為了帝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李鴻章後來在到了德國見了俾斯麥之後,還專門去參加了一個炮展,並且把普法戰爭中德國使用過的那些炮全部買回來了,這些炮一直到民國的時候還在打、還在用,隻是說沒有炮彈了。李鴻章考察天下大勢時,他曾說過一句話,即“孔子不會打洋槍,不足畏也”。很多人不懂這話什麼意思,翻譯出來的意思就是:時代變了,世界變了,儒學思想也必須要變。

還有一句話,也是李鴻章在考察天下大勢時說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數千年未有之強敵。”什麼叫“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以來中華帝國始終是一個權力體係,但是李鴻章說現在中國必須要變,這三千年沒變,所以中國落後了,現在必須要變。那“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呢?過去數千年來的敵人始終是被愚弄、被統治的民眾,但現在不是了,統治者麵臨著新技術的威脅,想要保存自己,就必須要學習這些東西。所以他發起了洋務運動,而這個洋務運動也獲得了慈禧太後的支持。我們描述李鴻章的這些能力、這些事跡,其實勾勒出來的正是慈禧太後的強勢。

(第四章)救了大清國,成了賣國賊

再回到最初的問題,慈禧太後是如何統禦李鴻章的?李鴻章能夠在百萬軍中存活,可是他卻無力對抗一個婦人和孩子,慈禧掌控權力的技巧和奧妙究竟在哪裏?要尋找這個答案,李鴻章晚年的經曆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當李鴻章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慈禧也從北京政變時的一個小姑娘慢慢變成了一個老太婆。但是列強的進逼一天比一天急迫,最糟糕的是,中國本土盲動的民族主義情緒在膨脹,這種膨脹的產物就是義和團。可以說,義和團是一支有些愚昧的排外力量,它崛起於山東,沒有太多政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