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訫焱更新的晚了,不過訫焱會加更哦!希望粉絲和推薦多起來吧!新書http://www.qdmm.com/MMWeb/2561906.aspx《三生石磐》上架,拜求票票啦!祝大家新年快樂,2013年能好事連連,幸福美滿,健康平安!!)
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涯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春天默默的來臨了,昭示著新的一年和新的氣息。
我國的春節曆史很悠久,傳說早在新石器時期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關於“春節”的起源,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理會他,隻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劈裏啪啦”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隻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春光燦爛豬八戒》,那裏麵一段關於年獸的情節,和這個說法有些相仿,這也是一部很好看的電視劇,訫焱推薦沒有看過的親們可以看看哦!)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還有說“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臘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可以認為是“年”的雛形。但“年”的名稱出現卻較晚,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在曆史上的不同朝代,年的時間不一樣。夏代以一月為一年之首;商代以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十一月為歲首,秦代以十月為歲首。西漢時,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曆,才明確規定一月初一為歲首,以之為夏曆新年)。年的時間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曆,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們所采用的曆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的年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襲下來。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漢族和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
我們漢族過春節,時間較長,一般從農曆臘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正式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進一步明確了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真正被廣為流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