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三百六十六章:華夏古禮
整個丘家村此時都陷入了忙碌之中,回到老家的山河也不例外,被謝美玉指使的團團轉。
大家都知道,這場婚禮恐怕是丘家村有史以來最大的場麵,大家都引以為榮,各家各戶都自發的加入了婚禮的籌備。
原先村子裏的嗮穀坪被改造成了一個小廣場,中間搭起了一個舞台,邊上的一大排老式穀倉也沒拆了,變成了一個個小房間。
裝飾了一番,鄉村味十足,甚至還帶著點華夏特有的古韻,環繞著村子的小溪邊建起了一條長長的複古棧道,村子裏有三百多年曆史的古廊橋也被翻修一新,與棧道相融在一起,整個丘家村立馬就有了古村的風貌。
這些都是丘江兩口子的手筆。
兒子結婚成家對於丘江和謝美玉來說自然是頭等大事,他們兩口子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了準備。
與村裏的族老一商量,幹脆乘此機會,楚河集團出資給丘家村來個專業美容。
有錢了,大家要求的就不隻是吃飽穿暖,能把家鄉搞的漂亮舒服點誰不喜歡。
整個丘家村都加入了這次美容工程,不用出錢,但可以出力!
“哈哈…”
在山河不停的拱手致謝中,隊伍越來越長,快到到達縣城時,這個迎親的隊伍已經有了數百米長,道路兩邊都擠滿了看熱鬧的遊客和鄉民。
自從來到這個閩省山區偏僻的小縣城後,閩北縣和丘家村的情況可給了這些媒體記者不小的驚歎。
此時,在小院裏的海瑟薇已經是一身大紅色鳳冠霞帔,頭蓋著紅頭巾,等待著山河的到來。
山河扶著烏紗帽無奈的苦笑,這和自己小時候見過的迎娶接嫁可不一樣,新郎哪有穿的這麼花裏胡哨的?
可山河的意見遭到了大家的反駁,被家人直接無視鎮壓了,整個婚禮流程都是縣文化館根據縣誌裏的記載還原的,
為什麼叫“新郎官”,除了官位品級外,老禮新郎在結婚這天就是和狀元郎一樣的打扮。
…
閩北縣這個山區小縣城成為了這兩天全球的熱點之地!
六月十四日,整個閩北縣大小飯店賓館一起掛出告示:今日八折,明日五折,後天酒席免費!
閩北縣人民對山河的溺愛和自豪,讓國內外記者都為之感歎動容!
“你們這種行為是政府的統一要求,還是你們自發的行動?”
“你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合常理的想法和行為?”
…
“爸,我知道了!”
整個迎娶隊伍更像是一場誇官遊街!
山河一身盛裝騎在高頭大馬上,看著身前的幾位同族兄弟,穿著大紅禮服,牽著馬舉著新竹做成了婚旗,沿路不停的放炮。
尤其是歐美記者,閩北縣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報道評述了,他們紛紛把目光對準了閩北縣和閩北人。
國內大眾可看的相當歡樂,他們都體會的到這份溺愛和自豪。
身後,還有一樣喜慶打扮吹吹打打的嗩呐樂隊,加上一群人抬著大花轎。
離婚禮還有兩天的時間,整個閩北縣城已經是張燈結彩,喜慶的氣氛已經籠罩了整個縣城。
“是丘自己出的錢嗎?”
山河自然希望家鄉越變越好,越變越美,笑著就給了父親一個大拇指,
這個消息成為了一則花絮被傳到了全國全球。
丘江對此得意之極,拉著兒子就顯擺起來,
“看看,老家變樣了吧,這是我找人搞的設計,全村老小都提了意見,參加了施工,咱們丘家村現在是標準的邁入小康,估摸著你和海瑟薇婚事過後,以後光靠旅遊收入全村都能吃喝不愁!”
“哈哈…你媽高興的很,她這回把幾個有名的客家菜傳人都一股腦子請來了,她現在念叨的就是抱孫子,你和妮妮趕緊圓了她這個念頭,我被她嘮叨的腦門子發暈!”
“爸,您這事辦的漂亮,我回來都傻眼了!”
“我自己的事,一點忙都沒幫上,讓您和我媽費心了!”
“我家的店鋪小,以前沒辦過酒席,不過後天我也會擺上兩桌,都是客家菜,和丘家村的菜譜差不多,肯定沒有那麼豐盛,但也是我們大家的心意!”
傳統的華夏婚禮流程有些複雜、繁瑣,但流程的每一環節都代表了眾人對新人的祝福,預示他們有好的未來,和美的生活。
丘江被兒子誇的興致高漲,
“小河,這個嗮穀坪就是你婚禮的場地,你邀請的來賓都在這裏擺宴接待,另外估計來的人不止咱們請的這些,現在全村隻要能擺上桌椅的空地都安排好了酒席,這在古代就是正宗的長街宴!”
甚至有許多飯店靈機一動,也推出了“山河婚禮客家菜套餐,八折為山河賀喜!”的營銷方案。
歐美大眾可能不理解這種集體自發的行為,在他們的價值觀裏,Business is business,生意就是生意,和情感得分開來對待。
沒有印象中的封閉落後,倒是有幾分旅遊勝地的感覺,風景秀麗,人們熱情似火。
迎親的隊伍從丘家村出發時,雖然熱鬧非凡,但隊伍並不長,但一路上不停的有人放著鞭炮加入隊伍。
整個縣城都陷入了鞭炮和歡呼聲中!
山河在馬上隻能微笑著不停的向四周拱手致意。
一大早山河就被打扮成了古代狀元郎,帶“簪花”的烏紗帽和胸背綴以大紅圓領袍,肩部還斜披一幅紅色錦緞。
“哈哈…都是我們自願的,伱們不明白山河對於我們閩北意味著什麼,他不僅是我們的驕傲,也是我們的福星,更是我們閩北人看著長大的孩子,他結婚成家,我們都為他高興,縣裏大大小小的企業公司都一起出錢出力,為的就是讓大家一起都能喝上山河的喜酒!”
國外媒體爭相采訪這些商家,
還真把華夏古代的迎娶習俗給複原了出來。
“山河小時候調皮的很,經常在街上到處亂竄,我們這些人那時候都在這裏擺攤,他就是吃著我們做的小吃食長大的,誰能想到那個皮孩子後來能這麼出息…”
…
這個全縣範圍的公告引起了遊客們的大聲歡呼,也吸引了大量媒體的關注。
縣城裏的人流比往常多了數倍,隨處可見拿著相機拍攝或扛著攝像機的媒體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