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激發了我更為明確的指令:“請你現在就起床,立即把嘴裏的糖吐掉。永遠不允許含著糖睡覺。”
孩子起床把糖吐掉了,但他仍在抗辯:“我又沒有睡著。”
孩子也會鑽詞句的漏洞的。
這就是一般號召向律令過渡的原理。“保護牙齒”的學說使孩子不曉得該怎樣用行動來保護。
一般號召隻能誘發孩子想你的詞句,啟發他的思維,但就是不能和立即把嘴裏的糖吐掉這個動作聯係起來。
律令是生硬的,律令的優點在於,孩子不需要格外用心去考慮該怎樣保護牙齒。如果孩子自己思考,他也會想到這條指令,寫出保護牙齒的具體措施來。他必定會搜羅各種注意事項,特別是我們常說的用實際行動來保護牙齒。這樣,孩子時刻處在保護牙齒的行為警覺之中。要孩子自己製定行動方案,這是否讓孩子“用腦過度”?這時,我心一軟:“算了算了,明天再寫吧!”h米h花h在h線h書h庫hBOO
反過來說,大人們在發出號召的時刻,自己首先不願動腦筋製定律令,總是在一步步眼看號召即將落空的情況下,才想到應該有具體行動措施“出台”,所謂“細化”,永遠都是在孩子眨巴著眼睛顯出困惑的情況下被迫完成的。
不要忘記,我親眼目睹,孩子在寫該如何保護牙齒的具體措施時,嘴裏仍然含著糖,他在為別人製定律令。這個別人就是我,他的父親。
《聖經》上的律令直至當代法律細則,道理大約也是如此。
氣息
我要在完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為自己挖個地洞。我被“深深掩埋”這個詞所蘊藏的內容吸引。
挖地洞掘出來的泥土如何處理,如何不至於在黑夜裏傳出掘土的響聲。地洞的出口處蒙著一塊可以推開的草皮,草皮上最好做一個沉重的腳印。
挖地洞的時間要細細盤算,在別人以為我睡著時,我卻是醒著的,並且在幹活。在外人麵前,我還不能暴露出一絲一毫的疲倦之感。身上不得有任何泥土。因為長時間握鍬把,手上如何才能不長硬繭,這也得考慮。最關鍵的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在麵部表情上顯示出即將大功告成的喜悅,要時刻裝成流行的壓抑的樣子。讓自己不至於喜形於色,還比較容易做到,這到底還是淺層次的偽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