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初中開始迷戀上寫作,盡管後來上的大學是一所工科學校,但我仍然堅持夢想成為一名作家。創作這部小說的想法最早產生於2006年,那時我還在《北京晚報》做著房地產新聞記者。此前,我在《科學時報》做過一段時間的科技新聞記者,對科技界的重大事件尤其是發生於2003年春天的“非典”一直非常關注——我之所以把“非典”事件首先歸入科技領域,是因為科技是理性的,而“非典”恰好從反麵突出反映了非理性思維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困擾,它遠非一場傳染病那麼簡單。
“非典”後三年的某一天,我無意中讀到一則中國某地仍在大肆捕獵野生動物的新聞,深感“非典”帶來的創傷並沒有引起國人的足夠重視,理性很快又被遠遠地拋在了腦後,因此,我決心寫作這麼一部小說,企圖把非理性思維帶來的創痛長久而深刻地鐫刻在國人的腦海。這便是這部小說最初的寫作動機。與此同時,我又非常渴望自己能夠寫出一部與眾不同的愛情小說來。於是,兩種想法糅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就誕生了這部小說的框架:用一場痛徹心扉的科研事故和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來表現理性與感性的激烈碰撞,以及這種碰撞給人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事故和故事都是虛構的,人物也完全沒有原型。不過,從邏輯上來講,它們和他們都是真實存在的——人們有時能夠忽視甚至容忍新聞的虛構,卻往往糾結於小說是否真實,這多麼荒謬——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小說的背景又不局限於“非典”,它完全有可能是任何一場人為的災難。
這本書斷斷續續寫了很多年,直到我2010年7月從北京晚報辭職專門從事寫作還沒有完稿。後來我又致力於寫作並出版了我的長篇小說處女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愛》,更加延宕了本書的問世。當然,此時麵世的書稿與我當初的寫作動機早已發生了許多變化,我並不能保證讀者還能從中讀出我在前麵所說的那些意義。我謹衷心希望讀者讀完後不要發問:這件事情是真的嗎?因為,我確實無法回答。
徐德新
2013年6月
(全書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