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浮生一焰炙如摧(3)(1 / 2)

好一個驚世駭俗的危險人種!迅速將探究的目光撤回,卻見正中大堂上不知何時又擺上了四張金絲楠木描鈿雕花茶案。年爍漪附耳低歎:“葶姐姐,你看那束竹壺配的茶杯,是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蟠虯整雕竹根的,真是別致!”

我笑笑,收斂心神正要細聽規則,卻隻聽到了司儀的尾音:“正所謂‘不可一日無此君,得與天下同其樂’,福茗茶樓的‘品茶堂會’正式開始,今日以茶會友,不知哪位高朋捷足先登?”

捷足先登什麼?

眾人竊竊低語,有人躍躍欲試可又不願當出頭鳥,終於,一中年文士站起來施禮道:“在下不才,願意拋磚引玉……我的茶聯是‘翠葉煙騰冰碗碧;綠芽光照玉甌青。’……在下認為,茶乃妙物,色到濃時方近苦,味從回處有餘甘,而綠茶止痢,紅茶暖胃,苦丁茶降火,菊花茶消暑,磚茶解膩,其道又尤其貴在養生怡神。其中,顧況茶賦雲: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膳膩,發當暑之清吟,滌通宵之昏寢,在下深以為然。”

司儀笑道:“先生所講極是,唐代活到102歲的神醫孫思邈曾道:‘節製飲食、細嚼慢咽、飯後茶漱’乃長壽之秘訣;明代醫家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雲:‘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請先生上座。”

哦,原來是有意角逐者自己毛遂自薦,作茶聯講茶道,而司儀則從中擇優選4名進入第二輪……中年文士占據了第一張金絲楠木描鈿雕花茶案……第二張茶案被一位鶴發童顏的矍鑠老翁占據……年大姑娘激了我好幾次,可我畢竟已經過了爭強好勝的年齡,心情又不大好,隻是笑著敷衍她卻不起身。

那戴著鬥笠的神秘女子突然起身笑道:“茶亦醉人何必酒,莫惜更長濁短;書能香我無須花,一簾疏月茗濃。”

登時博得一片喝彩,我暗忖:這聲音也好象在哪裏聽過,一時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那女子繼續娓娓道來:“雖說道可道,非常道,但奴家認為,茶之道,在於‘悟禪’,若是口鼻吃茶,隻嚐得苦,回得甜、聞得香,隻有以心飲茶者,方能於靜品細咂中體味出那片清而不浮,靜而不滯,香而不亂,淡而不薄的‘禪’意來。正是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又是一陣彩聲,那女子自然而然被司儀請去占據了第三張茶案,隻剩最後一張茶案尚待字閨中,不知是不是我太敏感,總覺得即使隔著那個鬥笠和朦朧的麵紗,仍能感應到那女子投射過來的幽幽視線,她究竟是誰?

正搜腸刮肚的琢磨回憶,腳上卻陡然一陣奇痛,我驚跳了起來,卻見年爍漪得意洋洋的衝我壞笑,這小妮子,竟然狠踩我的腳,大庭廣眾,眾目睽睽,那司儀正熱情而期待的看著我道:“又是一個巾幗不讓須眉,請貴客出聯。”

呃?算了,既來之則安之,何苦畏畏縮縮丟人現眼,我想了想道:“汲取青天千片雪,烹就盧仝七碗茶……木清則仁,火清則禮,金清則義,水清則智,土清則思,而茶道,不僅集五行之清於一身,還兼並了道家的‘自然心清’,佛家的‘般若清寂’,儒家的‘仁和清庸’,正因為如此,才能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司儀眉開眼笑,海選結束,四張茶案如今都名花有主,‘品茶堂會’進入第二階段——識茶!

四位青裝茶娥每次在四張茶案同時烹同一種類的茶,而四張茶案的主人可調動起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根據成茶形色、烹茶手法,器皿、茶湯香澤等推斷茶名,規則是搶答,一旦答錯即遭淘汰,連續四次未搶答上,也被淘汰,最後留下兩人進入第三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