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緣起(1 / 2)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每年的退伍季,落花再有意,流水也無情,都是正常的退伍,有什麼好說的?”王建勇反問道。

“是我們二連留不住人嗎?不是!是老天隻留強人!”

“有3人是因為已經達到了最高服役年限,不得不走,這沒話說。但是,因為身體不適宜繼續留在此地服役的,就有8人!要是不讓他們走,不把他們及時撤到海拔低一點的地方,可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甚至威脅生命。和平年代,這種無謂的非戰鬥減員,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所以,我全力支持他們的戰略下撤。但是,老王,你想過沒,為什麼戰士們的身體素質,一年不如一年?”林章峰語重心長地說道。

王建勇心裏十分清楚,林章峰說的這個問題,的確是近年來邊防連隊日益突出的問題。

二連駐地海拔約為4150米,距離中印邊境7、8公裏,已經算是二營所屬三個連隊中,地勢最低、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最好的“娘家”了。

其他兩個連的兵員情況,更可想而知。

二連一下子損失了一個多班的兵力,大雪封山的時候還看不出什麼影響,也就過年的時候“遙知兄弟登低處,遍叉豬肉少十一人”而已,但是一開年,冰雪消融,日常工作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最明顯的,就是巡線的兵力不足。

邊境線絕不是地圖上畫好的那些線段,而是士兵們用雙腳走出來的!

特別是中印邊境上,有很多有爭議的界線。

所謂爭議,就是你得先爭下來,才能議一議。

解決爭議的這個順序是不能變的,先動嘴是永遠不行的。

邊境線不相信口水,更不講究以德服人。

得講道理,用事實說話。

用槍指著對方的鼻子,是講道理的標準姿勢。

用雙腳踏過去,站住了,是用事實說話的唯一準繩。

畢竟,你得先用你的腳,涉足那片區域,才能宣示主權!

你一次都沒去過,憑什麼說是你的?

連凱撒大帝都說:“我來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所以,靠什麼去爭?

靠士兵們的雙腳,靠手中的鋼槍。

軍子先動腳,再動口,絕對是解決爭議的良好途徑。

在這裏,邊境線還有個昵稱,叫實際控製線!

控製不住,說什麼都不好使。

所以,解決爭議的基本原則就是,站直了,別趴下。

本來我們的兵力在中印邊境上就不占優勢,倒不是因為我們不舍得在這裏多駐軍,而是我方領土海拔高、地勢險峻、環境惡劣,距離人口聚集點十分遙遠,後勤補給異常困難,無力支撐更多的駐軍保障。

而印度一方海拔相對較低、地勢平緩,距離首都新德裏也就幾百公裏的路程,補給線短。再加上印方多年來在邊境大修戰略公路、機場,屯兵50萬之眾,在人數上呈碾壓之勢。

兵力上的巨大懸殊,要求我們的戰士,必須要有以一敵百的勇氣和戰力,所以減員11人對連長林章峰來說,絕對是天大的事。

相當於少了1100人!

見王建勇不說話,林章峰接著說道:“現在戰士的學曆高了,幾乎都是高中畢業,但身體素質卻大不如前。究其原因,一是獨生女子多了,在家都是嬌生慣養,沒吃過苦,也很少受累。二是部隊也知道現在新兵們的身體不抗操,所以主動降低訓練標準,以確保訓練安全;更不抗揍,所以基本杜絕了打罵體罰,卻少了肉體和精神意誌的磨礪。如果這些溫室裏的花朵,再不經曆點風吹雨打,一上青藏高原,就隻能‘帶來作古的呼喚,留下牽牛的期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