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母親排眾議
引子
母親既像花蕾初綻的花瓣那樣充滿柔情,又像正義之劍一樣鋒利、堅韌、不屈不撓,這種母親對孩子的影響絕不亞於一個大丈夫氣概的父親。
這裏的“沈母”,是指茅盾的母親。茅盾,我國偉大的革命文學家,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是他192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幻滅》時用的筆名。
茅盾的母親陳愛珠,是清代杭嘉湖平原烏鎮名醫陳我如的女兒,出閣前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通曉文史,愛讀小說,性情溫良而剛強,思想開明而有主見。她嫁給秀才出身而又熱衷“新學”的沈永錫後,又受到丈夫勤奮好學的影響,經常閱讀新出的書報刊物,這在當時封建氣氛極濃的小鎮裏,是很不容易的。
茅盾11歲時,父親沈永錫就因病去世了。家裏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重擔沉重地壓在陳愛珠肩上。父親在遺囑中特意關照了兒子的教育問題,他要求茅盾長大後學習理工科專業,以適應將來科技興國,實業興國的發展需要。母親對在父親靈前用楷書工整地寫下了一副對聯,其中一句就是:“從今誓守遺言,管教雙雛!”這表達了她立誌將沈家兄弟撫養成長的決心。陳愛珠對兒子要求嚴格,她不僅關注兒子的學業,而且重視兒子的品德教育。茅盾小時候活潑貪玩,東跑西跳,甚至和小朋友打架,有時不免耽誤學習。遇到這種情況,陳愛珠也不忍心打罵兒子,而是循循善誘,說服教育。當時社會上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普遍采用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不打不成才”。旁人見陳愛珠從不打罵孩子,便冷言冷語地責怪她對孩子太縱容姑息了。“難道是我縱容姑息了嗎?”陳愛珠也曾疑惑過。但她經過一番深思,堅定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我有我的教育準則,隻要抓好大節教育,孩子偶爾貪玩點也沒什麼。”陳愛珠語重心長地對茅盾說:“你父親生前說過,大丈夫要以天下為己任。你一定要記住父親的遺言,做個有誌氣的人。”俗話說:“長兄為父,弟弟將來如何,全在你做個什麼榜樣。”茅盾默默地記下了母親的教誨,從此,這個十多歲的孩子比過去懂事多了,處處聽母親的話。
茅盾小學畢業後,先後在浙江省立第三中學(即湖州中學)、第二中學和杭州安定中學讀書。茅盾的父親曾留下遺囑,要茅盾學工,因為當時一般人認為學實業才能救國,學文學則屬下等。而茅盾從小受母親影響,熱愛文學,對數理化不感興趣。陳愛珠發現兒子的愛好和才能後,由默認轉為支持,雖然遭到世俗非議,但毫不動搖。當時的湖州中學,籠罩著晚清時代那種閉塞陳腐的氣氛,要求學生“書不讀秦漢以下,以駢文為文章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寫信擬六朝人的小劄”。少年時代的茅盾對這種做法極為不滿,他在母親的支持下平時熱衷閱讀小說。國文老師楊笏齋既讚賞茅盾的寫作才能,又對他熱衷小說不甚滿意。他後來知道茅盾愛看小說是家裏大人允許的,便婉轉地規勸茅盾說:“你家家長的這個主張,我就不以為然。看看小說,原也使得,小說中也有好文章,不過總得等到你的文章立定了格局,然後再看小說,就沒有流弊了。”他勸茅盾多讀些莊子和韓愈的文章。茅盾很尊重楊先生的意見,在中學時代打下了深厚的古文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