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步一步學做一個好父親,說實話,這個過程中也經常遇到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常感到困惑和無力。『可*樂*言*情*首*發』『言*情*首*發比如石頭現在剛滿7歲,卻還總是靜不下來。我有時跟他談這個問題,他的回答總是“知道啦,知道啦”。我知道他可能心裏有數,但並不是答應了每次就能做好。所以我有時經常“唐僧”一把,唆兩句,有時候也想算了不要管了,任其發展吧。作為家長,這就是一個內心鬥爭的過程。
現在石頭一年級,老師已經開始要求他們通過大量閱讀培養閱讀習慣了,這個時候家長應該主動幫助孩子培養閱讀習慣。隻要我晚上在家,就陪他一起閱讀,最起碼確保他的閱讀量要夠。但我發現還是那個問題,他靜不下來,一本圖文並茂的書,也是他感興趣的題材,他隻翻圖片看,基本上五分鍾,翻完就把書扔在一邊了。而妹妹就坐在哥哥邊上陪哥哥看書,妹妹就不像哥哥這麼沒有耐心。我發現石頭經常這樣以後,對他說:“兒子,爸爸跟你一起閱讀吧,來,我們看同一本書。”“你看這裏文字描寫得特別好,你光看畫是看不出來的,隻有通過這些字,你才能了解畫裏真正的內容是什麼……”他不聽,他想去玩。於是我又換了一種方式引導:“我們今天不一定看很多,看五頁就可以了。”聽完,石頭拿起我手裏這本書,還是一樣很快翻完了。我心裏有些著急,我覺得孩子應該明白我的意思和要求,但我不知道在這種你講他不聽的情況下,我該怎麼辦。
後來我去網上求助了教育專家,專家說兩三歲的兒童開始有叛逆的表現,而6歲是兒童的第二個叛逆期。
叛逆期的孩子為什麼難管?父母要知道原因,還需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了解他們到底在想什麼。其實,叛逆並不是壞事,這證明孩子遇到事情開始學會思考,開始形成盡管還不算成熟的主見,對父母的話也開始大膽懷疑了。
大多數的父母在權威動搖後,一時難以適應,又不願放下身段、調整教育方法去麵對孩子。因此,父母才苦惱。
有時,我也在想,“叛逆”這個詞是不是父母對孩子的不公正判決呢?孩子靜不下來,不事事聽從父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很正常的。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有些孩子對文字感興趣,有些則不。
父母往往因為著急管教而放大這個問題。
從長遠角度出發,這個問題隻是暫時性的。孩子有他的發展階段,我們並不是完美父母,為何要求孩子變成一個完美和乖順的小孩呢?看完以後,我覺得專家說得對,是我太著急了,孩子如此美好,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反思自己,在我成長的過程當中,也出現過很多錯誤。兒子現在有許多習慣都跟我小時候特別像,比方說看書這件事。我相信兒子是個特別聰明的人,現在的孩子接觸到的世界已經比我們小時候豐富太多,他絕對有條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所以隻要他願意靜下來看,而不像現在那樣走馬觀花或是囫圇吞棗的話,我相信他會把一本書研究得很透徹、很全麵。
我開始理解孩子,可能現在對他來說,色彩和圖片的東西是最直接的,隻有先大量積澱,將來才能培養他的領悟能力,將枯燥的知識點轉化成繪聲繪色的東西,讓自己更容易理解。我相信他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慢慢踏實下來,這方麵會改善的,我希望他能有一個自己成長的過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