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海蝦養殖的時候,看到那麼大一隻隻的蝦,聽說五十元一斤時,王坪村的幹部們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地望著張軍。
“那你們這個養殖場一年能夠產出多少蝦?”鍾濤問張軍。
“我們這是第一批試養,放了十萬隻幼苗,昨天出售了6.85噸,今天分給村民的估計有八百九斤,算下來差不多接近7.5噸。而一年可以養殖兩季,收入應該在一百五十萬元,除去蝦苗和飲料錢,村裏能夠剩餘八十多萬近九十萬吧。”張軍倒也沒有隱瞞情況,不過其他村想要搞這個項目的可能性並不大。
“那魚塘和水庫可以養殖這種淡水海蝦嗎?”鍾濤問。
“這種淡水海蝦對水質的要求特別高,估計要活水更好養殖,我們村還有許多魚塘,目前都沒有考慮,不過以後可以研究試一試。”鍾濤的話還給張軍提了個醒,如果魚塘可以養殖,那全村每年可以多養殖幾十萬隻蝦,就算肉質不如河水養殖的,價格再便宜也會比普通蝦貴得多的,到時候可以銷售到本地的餐廳,或許也是一條產業道路。
中午,煮了十多斤蝦來招待王坪村的幹部們,大家果然都被這種美味給征服了,一個個吃得開心不已,隻不過對於女的來說,吃上五六隻大概就會覺得吃飽了,可見一隻蝦的肉量有多大。
第二天,一行人來到了牛灘鎮的新林村考察交流,而這裏的第一書記是縣教育局的幹部楊勇,張軍也是與他聯係的。
“楊書記,打擾你們了。”張軍率先下車過去與楊勇握手,隨後依次介紹了龍溪村的幹部們,大家分別握手問好。
“歡迎龍溪村的各位領導到我們新林村來傳經送寶,這位是我們村的趙支書。趙支書,這位可是大名鼎鼎的第一書記,縣委陳書記還專門給他取了個綽號叫澡盆書記呢。”楊勇介紹張軍的時候也沒忘介紹他的綽號,張軍隻是笑笑,他已經習慣大家開玩笑了。
“我們村目前還在修新的村辦公室,所以暫時隻能擠在這個小地方辦公,大概兩個月後就可以搬到新的黨群服務中心辦公了。”趙支書招呼大家在會議室坐下說。
“我們村的條件不如你們龍溪村,村裏沒有河流,隻有一條小溝渠,不過前些年,我們在觀鬥山下興建了一個小型水庫,村裏的用水主要依靠這個觀鬥山水庫。我們村的產業發展方麵,主要是圍繞觀鬥山進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同時打造一個生薑產業基地,大約有八千畝左右。這個基地建成投產後,每年可以帶來八百多萬的收入,為全村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楊勇介紹說。
隨後,楊勇又介紹了一些新林村的基層治理等方麵的工作,主要落實在對村風民風的治理上,從思想上杜絕各種不良習慣,先扶誌解決精神脫貧的問題,再進一步通過產業發展解決物質脫貧難題。
聽了介紹,大家又去參觀了觀鬥山基地,如今還正在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一些挖機還在山上作業,將觀鬥山的土地平整誌一圈一圈,中間用道路隔開,每一圈都修建有堡坎,然後在邊上種樹,其他地方種植生薑。
觀鬥山比起龍溪村的三座山都要大得多,光是山上就有六千多畝山地,加上山下周圍的土地,整個生薑基地達到八千多畝。這樣大的規模產業,在全縣也不多見。加上村裏還有其他的一些經營,老百姓的分紅不會少,而平時可以滿足數十個貧困戶務工,解決他們的收入問題,一年下來基本都能脫貧了。
從觀鬥山北麵下來,前方數十米外就是觀鬥山水庫,原來隻是一條溝,修了大壩攔截起來,現在形成了一個300多畝的水庫,裏麵蓄水量不少,最深處達七十多米。
“楊書記,這大一個水庫,你們怎麼利用的呢?養了什麼魚嗎?”張軍問道。
“目前還沒有,有人倒是想承包,但是村上暫時沒有答應。我們搞觀鬥山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也包括對水庫周邊的綜合治理。要等到治理完了再考慮其他項目。”楊勇說。
“你們離縣城這麼近,比直我們村地理位置更優越,以後可以搞搞釣魚項目嘛,吸引縣城的人周末來釣魚,肯定可以發展幾家農家樂。”張軍笑道。
“張書記,你這個建議真是不錯,我們到時候考慮考慮。我們村最大的資源也就是觀鬥山與這個水庫,以後肯定會圍繞它們做文章,其他方麵還不知道傳統農業該怎麼搞呢。”旁邊趙支書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