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秋進一步解釋道:“彈道導彈進入外大氣層後,沿著橢圓軌道做亞軌道飛行。”
“亞軌道是距地麵20—100km的空域,位於飛機的最高飛行高度和衛星的最低軌道高度之間,既不屬於航空空域,也不屬於航天空域,隻用於彈道導彈飛行。”
“在這個空域飛行的彈道導彈不再加速,完全依靠慣性飛行,這就是導彈的飛行中段!隻需要25分鍾,彈道導彈就可飛抵目標上空,進行打擊。”
“由於外太空沒有空氣,導彈在這個飛行階段,也就完全沒有阻力,飛行速度非常快。能有多快?你應該十分清楚。用發達國家現有的超級彈道導彈舉例,E國的SS-25‘白楊’洲際彈道導彈最高速度20馬赫,M國‘和平保衛者’洲際導彈最高速度甚至能達到25馬赫,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現役戰鬥機最高飛行速度的10倍以上!”
宋小兵點點頭,這些常識性的問題,他都非常清楚。
不過,王劍秋把他當小白科普,他也不忍打斷,繼續聆聽。
王劍秋喝了一口茶,看見宋小兵眼神中那股“你慢慢講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目光,非常滿足。
於是,他繼續說道:“其實,中段反導流程很簡單:我方預警雷達捕獲敵方進入亞軌道的彈道導彈後,計算機根據導彈飛行參數,迅速推算出飛行軌道,並立即對所有伴飛物進行真假彈頭識別,找準真彈頭。進而通過C4I係統,把目標指示快速分發到反導部隊。反導部隊接收目標指示後,聽令打開製導雷達,搜索發現目標,鎖定目標後,立即發射反導導彈,在外太空摧毀來襲導彈。”
“來襲導彈和攔截彈的相對飛行速度可以輕鬆超過30馬赫,攔截的時間窗口非常短暫,而在這樣的高速狀態下,導彈的大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相當於用子彈撞子彈。所以,要求攔截彈必須具有超高的精確度。”
“精準度還不是最要命的,最為要命的是,對方也不是等著你去攔截啊!”
“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可以裝載數枚彈頭,比如E國的SS-18‘撒旦’導彈,最多可以攜帶10個分彈頭,升空後,彈頭各行其是,分頭打擊各自的目標,1枚導彈可完成10枚導彈的任務,相當於以一當十。所以,每個分彈頭都要去攔截!”
“而且,洲際彈道導彈升空後,還會同時釋放出幾十個誘餌假彈頭,在雷達屏幕上,假彈頭的回波信號、飛行參數和真彈頭完全一致!攔截彈必須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從一堆彈頭中找到真的那個……”
“而彈道導彈發射後拋灑的電子幹擾雲,讓難度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