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奇遇“怪人”(3 / 3)

進了店裏,店主是個五十多歲的男人,臉上刻滿皺紋,膚色並不是很好,是那種經曆過風吹日曬的顏色,衣著也很普通,穿的是一件中山裝,藍色的,顯得有些老舊,也不幹淨,看得出好久沒有洗了。許宏濤也看到了,店裏的貨物很豐富,但顯得雜亂無章,比他這兩天見過的任何一家都要顯得髒亂差。店麵好久沒有動過,牆麵上有長期煙薰火燎留下的滄桑感,和明顯的歲月印痕。仔細地去看那些貨物,也顯得陳舊雜亂,有些商品的外包裝並沒有取掉,而是從包裝上掏個洞,把東西從洞裏往出拿。地上的紙箱裏,貨物雜亂,紙箱的蓋子隨意地開著,甚至歪歪扭扭,有些物品在地上隨意堆放,外包裝上濺上去的水漬痕跡明顯,一看就知道好久沒有動過了。許宏濤對這類店麵本身興趣不大,知道即使和老板談成生意,銷量也會特別有限,不會成為重點客戶。但他覺得不放過任何一個客戶、不落下任何一個角落,是一個好的推銷員應有的素質。故鄉也有這樣一句話:哪個骨頭上擇下來的都是肉。也有人說,斤裏不添兩裏添。銷售每一件商品,多少都會產生利潤的。而且,大小也算是個客戶。

許宏濤照例作了自我介紹,也把這家商店從貨物種類齊全這一方麵進行了誇獎。他覺得,如果要說一件東西好,或說一個人好,這件東西、這個人總會有千般的好。如果要說一件東西或一個人不好,那麼,這件東西或這個人也會是千般的不好。他記起一個典故,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世間萬物,確是這樣,好壞都憑一張嘴去說。

對於聽到別人的表揚和誇獎,許多人都不會特別反感,大多數人會欣然接受,而且會覺得十分愜意和舒服。如果不是奉承得太肉麻,讓人覺得這人說出了假話,許多人還是非常樂意聽的。

這位老板當然也不例外,他對許宏濤的奉承照單全收,而且十分舒服。

和這個老板打過招呼,許宏濤便依以前的習慣,介紹了自己的丘泉酒,老板接過許宏濤遞過去的樣品,看了一會兒,問了些價格之類的問題,之後對許宏濤說,自己賣酒不太行,主要以銷售日用雜貨為主,家在縣城外五裏路的一個村子,家裏地多,勞力少,到了農忙季節,他會關掉店門,回去幹地裏的農活。隻有在家裏的事安頓下之後,他才會來到店裏開門營業。他的生意一直很一般化,每年掙不了多少錢,僅能掙個零花錢。他說:“開這個店,掙錢多少是閑事,最起碼自己用東西,享受的是批發價。”

聽完這個老板的自我介紹,許宏濤的心裏涼了半截,他覺得這不像個生意人,這種雖然經著商,但思維習慣還停留在幾十年前計劃經濟時代那種模式,根本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需求,用這樣的思維習慣去做生意,隻會越做越差,也許會關門倒閉的。

許宏濤這樣想著,但他還是盡量地介紹自己的產品,那人也答應以後卸貨,許宏濤掏出筆記本,記下了這人的地址信息之類,在數量上,他每種隻寫了兩件。不求走量,隻求市物占有率吧。

說完這一切,許宏濤還有個想法,這個商店離那個很有城府的屈姓老板的商店並不遠,屈老板的情況,這個人肯定知道。

非常委婉地問起屈老板,這個人便開始介紹,屈老板原來在某供銷社工作,是采購人員,人特別精明能幹,經常在外麵跑,為單位采購商品,前幾年國營商店越來越不景氣,工資什麼的也不能及時發到手裏,屈老板便提前辦了退休手續,回來辦起了這個百貨商店。

怪不得他的貨物擺放跟別人不同,許宏濤心裏想。雖然知道了不多的關於屈老板的個人信息,但真要了解這個男人的思想和生意場上的經驗,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許宏濤覺得,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接和他接觸,跟他聊天,跟他做朋友,隻有特別熟悉的情況下,也許他才能說出真話,說出他在生意場上的經驗,而這些,一定對自己有用。

許宏濤用了近一周時間,基本跑完了這個縣城的所有商店,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店主答應卸貨,隻是有些人家報的數量太小,每種一兩件。

回到丘泉酒廠,來到銷售科,許宏濤向科長柳中強彙報了自己這一周多的銷售情況,他拿出整理好的客戶資料,讓柳中強看。柳中強看到許宏濤遞過來的紙上,寫著地址,商店名稱,所要的各類酒的數量。在紙的最下麵,有合計數量。柳中強一看,數量不是很大,也不算太小。他高興地說:“很不錯嘛,小許,你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縣城去,第一次跑市場,就跑得這樣好,看來你完全適合做銷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