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海外市場的巨大增長潛力,海外市場的票房正對好萊塢製片廠的美國本部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可以看到,除了好萊塢大片,海外觀眾對本地製作的影片也胃口大增,因此,好萊塢製片廠決定在海外觀眾的盤子裏多加點國際風味的調料。這也就要求製片廠聘用更多的海外導演來參與到好萊塢大片的製作中來,或者幹脆就為海外觀眾定做當地風格的影片。
美國電影業推片400部求自救美國經濟
好萊塢在2008年推出影片的總數將是400多部,而在年底清貨行動中推出的作品數量驚人。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好萊塢各大公司紛紛使出拯救今年收入的最後殺手鐧,以求解決暑期檔收入下降等三大難題。
好萊塢2008年的暑期賬房不容樂觀。自5月到8月的暑期檔,北美地區電影票房總收入接近40億美元,低於2007年創紀錄的41.6億美元收入。而到了關鍵的秋冬檔,好萊塢的形勢似乎舉步維艱。每年的秋季檔期,周末都充斥著很多小眾的影片,票房總量無法產生大的改變,票房增長空間不大。來自尼爾森的統計數字表明,2008年度北美地區的票房總收入提高,這跟電影票漲價有很大的關係,實際上回報率降低是變低了。
從美國電影史來看,若幹次經濟危機都沒有將電影業摧垮,反而因經濟蕭條、民眾普遍悲觀、其他類型消遣項目相對昂貴等原因,助長了美國電影業的發展,這就是所謂“口紅效應”的一大體現。2008年美國深陷於次貸危機的泥潭中,但電影業仿佛加速運轉,年底大量影片投放市場的策略,是積極救市的有力策略,對於美國這樣成熟的電影產業體係而言,自我恢複機製總能有效啟動。2008年,世界各地影市仍被好萊塢占據半壁江山,美國坐穩電影出口巨頭寶座,但是對於局部問題仍需對症調整。2009年,如何應對風起雲湧的世界電影格局,保持海外市場份額,同時拓展海外製片資源,是美國電影產業的重中之重。
法國電影市場體製備受推崇
營銷策略勝出
市場體製健康“範本”
好萊塢無可爭議是如今全球的電影中心,但是法國卻堪稱健康電影市場的模板。台灣導演侯孝賢解釋說,在法國,凡“經營”電影都必須對這個行業有所回饋。在法國的電影中心,專門有一個為本土電影設置的“戶頭”,戲院要將每張戲票的11%交回,存入這個戶頭,來年再為其他法國電影拍攝所用。另外,因為電視台也會使用電影的影像資料,所以法國政府規定電視台每年要將總營業額的2%到3%也交給電影中心。據侯孝賢介紹,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法國政府已經開始著手,要求使用電影影像的網絡每年也要繳納一定的營業收入,用於保證法國電影儲備金的充足。後備資金循環係統的建立,至少保證了法國電影界可以定期有年輕導演湧現,不會像去年的台灣電影市場那樣,十幾年不出現一個新導演,突然一年間出了十幾個。
法國電影聯盟全球推銷戰略大獲全勝
法國電影聯盟是法國文化與通訊部國家電影中心領導下的負責影片海外發行的歸口單位(國家電影中心每年撥給經費,法國外交部也給予“政策取向”讚助資金),對開拓海外電影市場實行管理、協調、谘詢和服務等。該機構成立於1949年,至今已走過59年的曆程。法國電影聯盟設主席1人,現任主席是馬爾加雷?梅內戈齊女士(為第二個任期,2006年連選連任),下設總代表1人(現任總代表為馬克?畢棟先生),執委會由3名副主席(分別由製片人、導演和出口商代表擔任)、司庫、秘書長和執行幹事組成,在巴黎擁有35名合作人員,在海外設有4個代表處(分別是慕尼黑、紐約、東京和北京)。法國電影聯盟會員來自製片人(長短片製片人)、藝術家(導演和演員等)、出口商等。法國電影聯盟會員具有國家電影中心頒發的執業證書,並按期繳納年度會員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