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數量上麵,意大利影片第一位:141部;而後依次是美國影片:139部;法國影片:40部,英國影片:27部。
國內觀眾重燃對本土電影的感情
意大利人既為進口影片的票房增長慶祝,也為重燃對本土影片的感情而歡呼。
影院聯網目前已經覆蓋了90.67%的意大利電影市場,基於90.67%的聯網影院在年終時再收獲103000人次的觀眾。聯網影院覆蓋不到的地方則由STAE、意大利編劇和編輯協會在2008年統計出來。Chicchiero說,2007年全年的觀影人次大約到達1.14億人次--這一數字是意大利電影自從1987年創下1.08億人次的觀影紀錄後,再沒能企及的新高,因為從那時開始意大利電影跌入了長達20年的電影低潮期。
但是,隨著2007年7月30日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的辭世,讓意大利人重新觸發起了對意大利本土電影的感情。雖然意大利人開始並不十分喜歡安東尼奧尼,因為他那種“嚴肅刻苦的性格,對抒情主義和社會幹預的拒絕”使他在意大利文化中處於重要但孤立的位置,對60年代進入電影圈的人影響很小。而且好萊塢高成本影片講究新奇、刺激,正影響和改變著意大利觀眾欣賞電影的方式。但大師給意大利電影帶來的輝煌還是讓更多的人開始在他離去後,把目光從娛樂的好萊塢電影轉向充滿貴族氣質的本土電影。Chicchiero說,雖然2007年意大利本土影片的票房份額尚不大,但是隨著觀眾對本土影片興趣的持續,隻要創作者們能製作出高質量的影片,贏得尊重並不難。這也是目前意大利電影最可靠的複興之路。
回望2007年,意大利本土影片中有這麼幾部影片值得關注:執導過《天堂電影院》的托那托?雷的《隱秘》(Sconosciuta,La),凱拉?奈特利主演的多國合拍片《絹》(Silk),參加2007年柏林電影節的政治影片《雲雀農場》(Masseria
delle
allodole,La)。還有由著名導演馬爾科?裏西執導、影星馬克?萊昂納蒂主演、記錄球王馬拉多納崛起和沉淪的《上帝之手》(The
Hand
of
God)。
愛爾蘭電影產業迎來20年未遇的繁榮時期
近年來,愛爾蘭一度發展而還未成熟的電影電視業讓人們嚐到了甜頭。有大量從好萊塢和其他地方的大投資大製作投入到愛爾蘭,愛爾蘭電影人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也變得多樣化,電影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去年,愛爾蘭電影協會曾為130部影片提供了幫助,包括由約翰?卡尼(John
Camey)執導的奧斯卡提名影片《曾經》(Once)、由萊尼艾?伯拉漢森(Lennyr
Abrahamson)執導的《車庫》(Garage)和湯姆?卡林斯(Tom
Collins)執導的《Kings》。
而近日在愛爾蘭由世界主要製作公司製作的影片包括Showtime電視網的《都鐸王朝》、《驚天大越獄》,由約瑟夫?費因斯(Joseph
Fiennes)主演、溫斯坦影業的《回魂》(Dorothy
Mills)和去年的《附注:我愛你》(P.s.I
Love
You)。但在過去兩年,在愛爾蘭拍攝的電影的數量逐漸減少,原因是英國電影支助係統有所改變,這樣一來,愛爾蘭和英國稅務優惠政策無法結合起來。但愛爾蘭方麵正在力圖解決這個問題。
據估算,去年愛爾蘭電影協會為拍攝的電影和電視拍攝所資助的數目為該國帶去接近9200萬美元的收入。今年,單是該協會的資金也已經達到將近34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