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2 / 3)

2.語言交流:滲透文化氣息

著名作家餘秋雨在《台灣演講集》中曾談到這樣一段經曆:“台北一位優秀的中年企業家請我吃飯,他同時還邀請來幾位著名的學者政要,沒想到宴席間行雲流水般的話題終於拐到了讀書上,企業家神情一振談起讀《世界的征服者》一書的體會,在妙論迭出、精彩備至之間再也不願離開這個港灣。在場的每一位客人都有很好的文化感覺,僅僅是幾句詢問和附和,大家的心就在很高的層麵上連成了一體。談話的主角是企業家,由他來談讀書,當然不會太酸澀迂腐。臨別時大家都感到今天晚上太有意思了。第二天又收到企業家送來的那本《世界的征服者》。”秋雨感歎:“這座城市在杯盤夜色間居然能如此高雅,我從此對台灣企業家刮目相看。”由一本書引出的話題,使這頓飯充滿了文化氣息而且餘味無窮。 比之那些“感情深,一口悶”、“感情鐵,胃出血”的酒肉之交,秋雨先生的這頓飯無疑吃得文明、文雅,更具品位。文化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且為我們所喜聞樂見,激活生活中的文化沉澱或濃厚交際中的文化氣息,的確是讓您的交際更具品位的一種好方法。

3.禮尚往來:蘊含真情實感

來而不往非禮也,禮尚往來是人際交往中不可回避的事情,送禮送什麼?這是一個頗費腦筋的問題。在我們日常的禮尚往來中,有一種“隆過而不殺不及”的現象,“鹵即高規格、富豪型,“殺”是儉盛從簡之意,不少人認為禮送得越多越大,越能交到好朋友,越能說明關係不一般,殊不知禮儀過度,作為表情達意手段的禮尚往來就變成了一種不忍受的負擔,如有人把請柬叫做“罰款通知單”,把回禮叫做“還債”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古人有“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說法,禮品隻是一種形式或載體,真正的含金量在於其中是否蘊含深情厚意、真情實感。如阿敏大學時同寢室的好友小文生小孩了,親朋友好友都前去看望,有的打一個紅包,有的送小寶寶穿的衣服,有的送水果奶粉。阿敏為送禮的事動了一番腦筋,她是過來人,深知十月懷胎雖然辛苦,但要當好一個母親更屬不易,於是她買了一束鮮花和一套新書《發現母親》送給小文,真誠地祝福她永遠像鮮花一樣美麗,並成為一名偉大的母親。這份特別的禮物令小文十分高興。此後兩人見麵交流做母親的體會,常常說到那套書,雙方都從中受益匪淺。

培養精英的自律精神

根據眾多被推崇的精英行為來看,精英們無一不是相當的自律。大多數精英在職業習慣上的自律已經到了比軍營訓練更嚴格的程度。一本書上這樣寫道,要想成功,你必須放棄一些生活中的重大享受,比如:隻睡8小時,因為每天少睡一小時可以多做很多事。

比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曾建議:“懶人睡覺時,你要刻苦奮進。”已故希臘航業巨子奧納西斯認為這個建議幫助他取得了成功,他的做法是,每天限製自己隻睡四五個小時,清晨5點就起床健身、工作。愛迪生的做法是每天隻睡4個小時,如果白天覺得疲倦,就偶爾小睡5到10分鍾。

再比如,要改變餓了就吃飯的習慣,因為“比正常就餐時間晚一小時可以提高進餐效率”。還有,你必須徹底克服懶散的毛病,把自己打造成井井有條的“收拾狂”,比如每兩個月整理一次名片,每天扔掉不必要的資料,每個月給名片盒裏的人打個電話等等。

許多精英的的確確能做到這些。他們真的能夠隨時記下自己的想法,在掏出小本子的時候不怕被笑話,並且真的可以淩晨2點睡覺,淩晨3點從夢裏起來,隻為記下剛夢到的一個點子,並在第二天早上8點比下屬更早到公司。

管理學把這歸為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意思是這是天生的。如果你不信命,你可以逆著性子訓練自己,如果你能夠堅持一輩子,那就證明你天生就是有成功欲望的強人。

精英的自律精神來源於強烈的成功欲,有了這種無堅不摧的成功欲,他們就會具備強大的意誌力,從而在自律方麵達到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種成功欲有些人天生就具有,並且這種人似乎天生就具有很強的意誌。

不過,現實的嚴酷環境如果讓你萌生了改變的欲望,你不是一名天生的精英而是想要成為一名精英的話,也不用歎氣,通過後天的刺激與培養,你也能夠具備可與天生媲美的成功欲與意誌,實現你的精英之夢。

廣西一位富豪,當年窮得全家都吃不上一頓飽飯,而他也沒想到怎麼去改變這種困境。直到有天,心愛的小女兒感冒了卻拿不出錢去看病,才深深地受到刺激,拚命地想要致富。從此起早摸黑、櫛風沐雨,空手建立赫赫家業。

所以,當你想要成為一名精英,具備精英的自律精神與堅強意誌時。你需要的是找到一個刺激你奮發的誘因,將這誘因保持並不斷地強化擴大,在任何一件事上都嚴格要求自己並持之以恒。這樣,有一天,你會發現精英之夢已經成了你靈魂的一部分,不斷催促你前進、前進、前進。

自我完善的欲望催促精英奮進

在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許多專家、學者越來越熱衷於研究古今中外著名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他們是精英中的精英,歸納他們創造奇跡和神話的共同特點,希望能探究到成功的秘訣。

結果也確實取得了一些值得人們學習和借鑒的東西,但研究者感覺到,研究越到最後,就越難以進行下去,因為他們發現這些重量級的成功人士所表現出來的不同點遠遠大於共同點。

這些重量級的精英人士有著超越常人的勇氣、勤奮等等共同點,但他們每一個都那麼地不同,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善於表達、有的心思縝密、有的天真如孩童、有的爭強好勝、有的與世無爭,但他們都有一個最大的不是共同點的共同點,就是個性鮮明、與眾不同。

我們可以觀察到,越是成功的人,越是居於高級階層的人,就越發具有個性、富有魅力、與眾不同,正是成功人士的“不同”鑄就了成功。

三國時期,曹操統一北方後,聲威大震,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依附。匈奴派使者送來了大批奇珍異寶,使者請求麵見曹操。曹操覺得自己個頭矮孝容貌普通,便將身材高大、相貌俊朗的崔琰召來,要他代替自己接見使者。接見時,崔琰端坐正中,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賀,曹操卻扮做侍衛模樣,手握鋼刀,側立在坐榻旁邊。

接見完畢後,曹操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對魏王的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說:“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者,乃英雄也!”意思是說,魏王俊美、高雅,但是旁邊那個帶刀的侍衛氣度威嚴,非常人可及,才是真正的英雄。

像曹操這樣的人,就算是成為“捉刀者”,他身上與眾不同的強勢氣息也會被有見識的人所察覺。

個性形成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其實站在自然界的角度來看,自我完善的過程是最平常不過的,它是生物所具有的一種“生長變化的渴望”,世上沒有絕對靜止的東西,運動是一種存在的形式,也就是說,隻有運動才可以存在。

自我完善就是人保持積極向上的運動,不管自然的生存還是社會的競爭,都是保持自我與喪失自我之間的鬥爭,積極保持自我、完善自我反映了自我存在的高品質。

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專家艾裏克森曾說過:“在麵臨衰老和死亡的時候,自我完善之人總是懷著充實的情感準備與人世辭別,坦然接受死亡,而其他的人回顧過去時常感到失望乃至絕望,因為他們的生活目標尚未實現,而不得不帶著遺憾離開人世,所以才會害怕死亡。”

學者吳思在他的一本著作中,對雷鋒樂於助人的行為是這樣分析的:

雷鋒為什麼會以如此異乎尋常的熱情實踐黨提出的行為規範呢?在雷鋒的日記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對共產黨的感恩戴德之情,可以發現他對榮譽的珍視和向往,也可以發現他的敏感的同情心。這些因素都可以解釋他的熱情,但這些都不是主要的。雷鋒日記表達出來的最強烈的渴望,是做一個高尚完美的人,是追求生命的意義。他的日記裏充滿了關於怎樣做人的思考。有一次他學習毛主席著作,讀《紀念白求恩》,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矮個子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的時候,竟感動得熱淚盈眶。

也就是說,從根本上影響雷鋒的是其自我完善的內在目的,我們可以說雷鋒活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不可以說他無私,他不過在滿足自我的同時惠及他人罷了。

要完善自我就必定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具有這種意識的人,同時也是對自我要求苛刻的人。他們不斷蓄積巨大的能量,在適當的時機就會打開幸運之門。

這些能量來源於他們的本身,但更借助於他人、他物,以至於無限趨向於整個宇宙,與此同時,被借助的力量載體其實也就成為他們自己的一部分了。

很多科學家用一生的心血去研究科學理論、自然規律,並不是因為他們多麼無私,而是養成了一種如同吃飯、睡覺一樣的興趣和習慣。

而很多文學家用一輩子的時光埋頭寫作,完全是內心的感覺,情感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是勝似呼吸的迫切需要。英國經驗派哲學家大衛·休謨說過:“道德準則並非是我們的理性所得出的結論。”自我的人可以說不受人為的道德所束縛,他們頭腦中有一個理性的定海神針,而這樣的人往往會做出驚世駭俗的舉動,從而最可能成就無比輝煌的事業。

因為能突破舊有思維模式、行為準則,所以,創新的精神更多地體現在自我之人的身上。

愛迪生被視為當代發明最多的人,一位科學家對他做出了高度的評價:“你簡直就是天才,唯有上帝的創造力才比你強。”而愛迪生的回答是:“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比常人付出多得多的汗水,隻可能是有更高的動力源泉,那就是自我的完善和實現。

良好的修養是成功之本

有一個外國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促成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專業知識隻占15%,另外85%是來自於他的修養、人際關係、處世能力、應變能力等等。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畢業班的班主任帶著他的幾十個學生到一個大集團公司參觀,由於該集團的老總是班主任的同學,因此老總親自接待,秘書和工作人員也非常客氣。

秘書將同學們安排在一個有空調的大會議室坐定,工作人員給每個學生倒了一杯水,學生們坐在那裏非常坦然,沒有客氣,其中還有一個女同學問工作人員有沒有紅茶,理由是她平時隻喝紅茶。

隻有一個同學起身雙手接過工作人員遞過來的茶並客氣地說了聲:“謝謝,您辛苦了。”老總辦完事情急急忙忙趕過來連聲道歉:“對不起,對不起,讓你們久等了。”

竟然沒有人應聲,還是老師和前麵所說的那位同學帶頭鼓起了掌,但掌聲稀稀落落。老總開始講話,發現同學們端坐著,沒有人做記錄,於是轉過身對秘書說去領一些公司的筆記本和筆來,然後老總麵帶笑容地雙手遞給每一個學生,遞著遞著老總的笑容沒有了,因為學生們都是伸長著一隻手臂去接,有的學生根本就不起身,更沒有人說聲:“謝謝!”

隻有剛才那個同學畢恭畢敬地站起來雙手接過紙和筆,並連說兩聲:“謝謝!謝謝!”

畢業分配的時候,該同學接到了那個大公司的錄用通知書。

其他同學非常不服氣:他的成績並沒有我好,憑什麼讓他去而不讓我去。

老師一邊歎氣一邊說:“我帶你們去參觀的真正目的是想給你們創造機會,可是你們都失去了,該公司點名要這位同學,我有什麼辦法呢?”

這是一個有關修養的流傳很廣的故事,修養不同於某門技術,可以直接改變對象,創造財富。但是修養可以提升人的品位,升華人的境界。而品位與境界,左右著人的思維與視野,而後者卻能夠直接決定你的財運。

關於修養的種類很多,有道德修養、理論修養、政治修養、品質修養等。拋開一切空話套話,拋開一切形式主義,我們仍然得承認一個精英要有修養,包括一切修養,這不是冠冕堂皇的麵子話,而是做人的內在要求。當然職場精英不是政治人物、不是醫生、不是教師,由於職業不一樣,所以在修養上的重心與要求也不一樣。

“良好的修養不是體現在你吃飯的時候,不會把菜湯滴到桌布上;而是體現在別人不慎把菜湯滴到桌布上的時候,你能不露聲色。”或許契訶夫的這句名言對於你明白什麼是修養大有裨益。

如何成為職嘲效率精英”

工作對你意味著什麼?你在享受著完成工作的成就感,還是受迫於繁複工作的殘酷性?城市中的白領往往每天都活在高壓中,工作如8月台風,刮個不停;加班像春天細雨,瀝瀝不絕。我們平時習慣了去抱怨老板的壓榨,習慣了為完成工作而沒日沒夜的加班,習慣了堆積繁複的工作,漸漸地也就習慣了低效劣質的生活。可是,有誰曾想過去改變這一切呢?

要想成為職場精英,必須提高自己的辦事效率,在接到上司布置的任務時,你得立即動手,這能表明你工作的積極性和能力,這種給別人的印象是金錢買不到的。而做事拖拖拉拉、猶豫不定的人是老板最討厭的,特別是在解決出現的問題時,你更應該立即動手,果斷地處理問題。

套用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的一句話:“忙碌和緊張,能帶來高昂的工作情緒;隻有全神貫注時,工作才能產生高效率。”下麵,我們將先從判斷自己工作為何低效入手,然後找出屬於自己的工作高效之道。

敏潔在公司為大大小小的活動提供創意方案並執行監控,她總感覺任務太多,時間總是太少。進入盛夏,她更是恨不得自己長出三頭六臂來,因此焦慮、鬱悶、忙碌,被同事們戲稱為“現代焦裕祿(焦、鬱、碌)”。忙碌,最能代表她生活的常態,每天像無頭蒼蠅一樣地忙著工作,生怕把什麼事情落下了。為此,她不知推掉了多少次與男友的約會,整天為自己設定了N種的工作計劃,但又苦於時間不夠,無法將這些計劃一一展開。

像敏潔這樣經常困頓於時間的職場白領,有時候就是因為想要的東西實在太多,無法取舍,看不清楚自己職業上的未來到底在哪裏。即使知道自己常常是力不能及,也會在所不惜地將大把時間耗費在毫無意義的期待中。

如果你有敏潔類似的煩惱,建議你采納下麵的建議。看完建議以後,你還可以看看常見的職場浪費時間類型及其對策。

1.選好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個人發展計劃,舍棄短期內無法切入和爭取到的誘惑,一心一意在一個自己能夠掌握和發展的範圍內,分解目標,循序漸進,深入開展,這是成為效率精英的關鍵。

2.擁有對事情的獨立判斷,在每天要麵對的大小事情裏麵要能分清,哪些是重要卻不緊急的,哪些是緊急卻不重要的。把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額預先分配好,然後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完成。先啃下難啃的骨頭,可以讓自己一天的工作變得更有效率。

3.正如IBM的廣告語所說的:如何在計劃中變化。給自己的當日計劃留一份自留地,將因為某些原因而導致耽擱的事情補上。往往一些突發事件是需要馬上處理的,所以給自己一個靈活機動的時間很重要。

4.努力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因此,在私人的時間裏要遠離工作。工作永遠幹不完,不要為了一份工作而割舍太多的私人感情。人往往因為達不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標準而不快樂。對待這些不快樂就像開車遇到不好的景色一樣,隻要轉個彎就能把它們拋在了身後。所以,能不加班時盡量不要加班,能享受生活時就不要去想太多工作上的煩惱事。公私分明,才能確保工作質量和生活質量都能達到最佳的境地。

鏈接:常見的三種浪費時間類型及對策

無計劃浪費時間型

對策:

如果你是這類人,建議你:學會羅列每周計劃,上周五或周末就製定好下周的工作計劃,從周一就開始實施,合理利用工作時間內的每一段。每天都有計劃好的工作量要完成,就會下意識地限製自己發呆、聊天、打電話和瀏覽網頁的時間,把它們盡量縮短,或者等到當天工作量完成之後再去做。

無效率浪費時間型

對策:

如果你是這類人,建議你:如果你不想向同事請教的話,和同事交流彼此的工作方法,或至少觀察一下別人是怎麼做的;節省等待的時間,盡量讓自己在等待的同時做好另外一件事;不必每件事都事必躬親,能讓別人代勞的就讓別人代勞,利用這段時間做好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