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王誌均(2)(1 / 3)

胰液分泌調節的研究,曾受到神經論觀點的束縛。雖然有人早已發現將鹽酸注入小腸可引起胰液分泌。但還是將此現象歸因於神經機製。直到1902年,英國學者WilliamMaddockBayliss(1860—1924)和ErnestHenryStarling(1866一1927)發表論文“Mechanismofpancreaticsecretion”(胰腺分泌的機製)(JournalofPhaysiology,26;302)證實鹽酸可刺激小腸黏膜產生促臆液素,該物質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胰腺。刺激胰液分泌。這樣才產生了激素調節的新概念。從此,消化液分泌的激素調節就成為消化生理的重要研究領域。1943年英國學者和又從小腸黏膜中提取了另一種調節胰液分泌的激素一一促胰液素(後來證明它與膽囊收縮素為同一物質),並證明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分別調節胰液中水和碳酸氫鹽以及胰酶的分泌。他們發表的論文題為“e”(促胰酶素,小腸提取物中胰酶分泌的刺激物)(JournalofPhysiology,1943,102:115)。在此之前,美國學者和證明小腸黏膜提取物中存在膽囊收縮素(.1928,86:599)。後和將這些物質提純,並闡明其全部氨基酸序列,證明促胰酶素與膽囊收縮素是同一物質。但是要進一步闡明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這兩種激素在食物消化過程中的生理意義,還必須了解哪些食物進入小腸後能引起促胰液素或促胰酶素的分泌,以及神經和激素在調節胰液分泌中所起作用的大小。要回答上述問題,在實驗方法上必須做到:既要讓胰腺保留在動物體內。又要將胰腺豐富的神經支配完全切除,還要讓胰液流出體外以便收集和分析。王誌均采用給狗自體移植胰鉤部的巧妙方法,達到了這個目的。這要進行兩期複雜的手術:第一期是將帶有胰主導管的胰鉤部和胰頭部的一部分從胰腺切下,移植於皮下,同時使胰導管與右側第二乳頭(剪去乳頭尖)相連,以便胰液由此通道流出體外;第二期是切斷移植胰腺與腹內連接的所有血管,並安裝十二指腸套管和胃套管,以便通過前者向腸腔內灌注各種實驗物質,通過後者將胃液引流出體外以控製實驗條件。他利用上述製備首次詳細觀察了各種食物在小腸中引起腸黏膜釋放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情況,發現鹽酸、蛋白質分解產物、脂肪和肥皂(油酸鈉)以及糖類食物在小腸內對兩種胃腸激素的釋放產生不同的作用。這項研究成果的重要意義在於第一次較詳細地闡明了胃腸激素釋放的天然刺激物,從而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自1970年代初放射免疫測定法建立以來。許多學者通過直接測定血液內激素濃度而完全檢驗了王誌均早年的工作,因此他的論文“Physiologicaldeterminationofreleaseofsecretionandpancreozyminfromintestineofdogswithtransplantedpancreas”被國內外同行譽為消化生理的經典工作。

消化器官對代謝的影響

1950年代,王誌均對一個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給狗僅僅假飼5分鍾,而引起的胃液分泌竟持續兩個多小時。當時他推斷必有體液因素參與調節,並設想這種體液因素可能是胰島素。於是他利用食管瘺狗觀察了假飼對血糖的影響。結果發現在取消腎上腺髓質作用的條件下,假飼果然引起血糖濃度的降低,而且這一反應在注射阿托品、切斷雙側膈下神經或胰外來神經後即消失,這說明這種反應是一種通過迷走神經傳出的神經反射活動。但這裏存在一個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假飼引起的胰島素分泌或血糖濃度的變化不大,這似乎難以解釋假飼後胃酸持續分泌的現象。這一反應的意義何在?他進而考慮。消化吸收與物質代謝是兩個緊密關聯的生理過程。進食活動預示著將有大量營養物質被吸收入血,而血液中的營養物質的濃度在激素,特別在胰島素的調節下是相對恒定的。進食活動引起的胰島素釋放,無疑有助於使即將吸收入血流的葡萄糖等營養物質盡快地得到安置(貯存),從而可防止它們在血液中的濃度發生過大波動。這正反映了機體功能調節的精密性和整體統一性。於是,“消化器官活動可以通過神經體液途徑影響緊接著的中間代謝過程”這樣一個新思路便形成了。

以後,王誌均指導他的研究室有計劃地開展了一係列實驗工作,觀察了進食活動,機械擴張胃、小腸區域和胰管等部位對糖和脂肪代謝的影響,並對其神經體液機製和中樞定位進行了分析。這項工作進行了12年,完成論文20篇,1964年進行了初步總結。美國學者等於1969年提出腸一胰島軸(enteroinsularaxis)的新概念,它包括將有關食物進入胃腸道及在其中消化、吸收的信息傳遞給胰島各型細胞的全部機製,這與王誌均早些時候提出的觀點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