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鎖定生命的坐標(19)(1 / 1)

他在自傳中寫道:“我十五六歲時下決心學習拉丁語。那時候我對拉丁語的了解僅在於一些極日常的語法規則。通過三、四年的刻苦學習之後,除了有關專業科技課題的著作,譬如瓦羅?康路馬拉、塞爾瑟斯的著作,我幾乎讀完了所有拉丁語鼎盛時期的散文家的作品。其中,利維、薩盧斯特和塔西陀的書我讀了有足足三遍。我研讀過西塞羅廣為流傳的演講詞,翻譯過荷馬的作品。特倫斯、維吉爾、賀瑞斯、奧維德、還有尤維納利斯的作品我都讀了一遍又一遍。”

塞繆爾?拉莫裏另外還自學了地理、自然曆史和自然哲學,他是個真正知識淵博的人。他16歲時就進入大法官法庭工作,在那兒做秘書。他工作勤快,並不斷努力學習,不久又進入了律師行業,勤奮學習和不懈的努力確保了他在事業上的成功。

1806年,塞繆爾?拉莫裏伯爵被政府任命為副檢察長,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他穩步前進,成為法律界的名人之一。塞繆爾應該是做得很優秀的了,然而他還經常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因此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補充知識以彌補自己的不足。無論怎樣,你一輩子都應在學習中度過。孔子告訴人們這樣一條做人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師。”隻要你願意學,機會多的是。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中的“七十二賢”之一,以勇武剛直、擅長治政而著名。但他在剛剛見到孔子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孔子見子路來找他,以為他是為求學而來的,所以迎頭便問:“你愛好什麼?”子路沒弄清楚孔子的意思,貿然回答:“我愛好長劍。”孔子搖了搖頭,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我是說,你是個有能力的人,假如再加上勤學好問,成就將不可限量。”

子路理直氣壯地說:“南山上的竹子,本來就直挺挺的,用不著矯正。砍來當箭用,可以射穿犀革。由此看來,本質好就行了,做學問有什麼用呢?”

孔子進一步解答道:“不錯,砍了竹子,是可以當箭用。但如果在它的一端束上羽毛,在另一端裝上金屬的箭頭,並且磨得十分鋒利,難道不會射得更加深入嗎?”子路聽了,恍然大悟,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說:“我十分願意接受你的教育!”學而知之,是自古以來治學立身的良訓,也是為人處世中能夠有所成就的根本之策。約翰?萊頓出身於羅克斯巴勒郡一片荒涼山穀中的牧羊人的家庭,幾乎全靠自學成才。像許多蘇格蘭牧羊人的兒子一樣,約翰?萊頓很早就有了對知識的渴望。當他還是個光腳的窮孩子時,每天步行6-8英裏穿過荒野到科克頓的鄉村學校去上學。這就是他受到的全部教育,其餘的知識他幾乎全是自學的。

他無視自己赤貧的經濟狀況,想方設法來到愛丁堡上大學。剛到愛丁堡時約翰?萊頓經常光顧一家不起眼的小書店,書店的老板就是後來成為著名出版商的阿奇博爾德?康斯太伯。他常常腳踩在梯子上看書,忘了爬下來,這麼一看就是半天,完全忘了回宿舍吃晚飯。他的晚餐隻有白麵包和水,對書籍和教學講義的追求成了他全部願望所在。

約翰?萊頓還不到19歲時,他對希臘語和拉丁語言的熟練運用程度以及他掌握的大量通用知識已使愛丁堡的所有教職員工大為驚歎。這時,約翰?萊頓又將視線轉向了印度。他去應聘印度政府公務員的職務,但是沒有成功。他又聽說可以報考印度的外科醫生助理,但是他從未當過醫生,對這個行業並不了解。約翰?萊頓得到消息必須在6個月的時間學完別人3年才能學完的課程。6個月結束時,約翰?萊頓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學位證書。約翰?萊頓去了印度。臨行前,約翰?萊頓發表了他的詩集《童年紀事》。約翰?萊頓對知識的渴求伴隨著他的成長,他通過不斷學習,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德赫斯說過:“未來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得更快。”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己管理自己一一這是麵對信息化社會的新形勢做出的適應性調整。未來的文盲將不是那些不會閱讀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