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唐對照:兩代大鱷何其相似(2 / 2)

做得太多就導致了實力不夠、管理不夠,尤其是資金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成本很高的資金不可能不要,甚至一些違規資金也要。也正因如此,對唐萬新持同情態度的鍾朋榮認為,德隆的問題出在中國企業現階段的融資結構上。目前中國企業融資主要是債務融資,整個信用都集中在銀行,都是借貸融資。德隆也不例外,主要是對銀行或向私人借貸。這樣一種比較單一的融資結構,一旦遇上風吹草動,碰上宏觀調控,銀行緊縮貸款,就變成了一種風險很大的融資方式,誰都受不了。而德隆所做的多數都是長期項目,與短期融資體製不匹配。德隆知其不可為而強為之,自然就“寬嚴皆誤”,難逃失敗的命運。

將南德與德隆這兩個相差10年的公司敗局進行比較,除了它們都把整合對象鎖定為國有企業,以及都在金融上闖下大禍之外,還有很多驚人相似的地方:

它們都掉進了“做大”的陷阱。南德、德隆都以中國最大民營企業自詡,都提出過進入世界500強的宏偉目標,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分公司、子公司開遍全中國,其脆弱的管理鏈讓企業在危機發生後頓時變成一地雞毛。

它們都是多元化實踐的失敗者。南德的項目從火鍋城到發射衛星,跨度之大讓人眩目;德隆涉足的產業也超過了20個。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有句名言說:“要是你有40個妻子,你將永遠都不可能熟悉她們每一個人。”

它們都落入了多地化運作的泥潭。兩個企業的項目都遍及國內,與地方政府有種種糾纏關係,由於企業在政界人脈並不深厚,甚至在進入的時候就有擴張牟利的意圖,造成了企業信用一旦發生動搖,危機容易被迅速放大。

它們都是負債經營的信奉者。南德、德隆都試圖靠並購來實現企業規模的快速擴張,在負債上都有債權人過度分散、負債成本過高以及短貸長用的特點,這顯然是一種十分危險的財務模式。

它們都是烏托邦主義的犧牲者。牟其中、唐萬新兩人都有很完整的產融結合理論,並得到了很多經濟學家的追捧。南德有自己的研究院,出版自己的學術刊物;德隆號稱有150人專門從事產業戰略投資的研究。然而,他們的理論由於過於理想化,從來就沒有真正實現過。讓人悲哀的是,兩人在身陷大獄之後,盡管有很多悔恨反思,但是對他們各自的理論卻仍然充滿無比的自信與自豪。

德隆崩盤後,很多學者都將德隆之敗視為值得中國民營企業家們借鑒的一個重要標本。並購專家劉紀鵬認為:“評價德隆就是評價中國民營企業,它提出的還是那個老問題:成長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