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東流,不舍晝夜,一晃已過十年。
時為嘉靖二十二年八月,正是秋高氣爽、五穀待收季節,再過數日,福建省的鄉試就要開始,江邊官道上,一群來自閩西、閩北的生員正大汗淋漓地往省城方向趕路,也有走累了的在中途稍作休息,其中有人隨眼往江麵瞥了一眼,卻見一艘大樓船順流而下,船頭踞著一個二十上下的生員,風姿飄逸,隨著樓船破浪之聲歌詠大唐詩篇,又見他左擁紅右抱翠,懷中兩個豔妓,身旁又有一對樂婢,一個抱瑟,一個舉簫,以音樂和著那生員的節拍。
“世風日下啊!”岸邊一個年過半百的老生員咬牙切齒恨恨地道。
“人老了就是酸!”旁邊兩個青春正茂的年輕秀才取笑了那老生員一聲,卻對樓船上那青年大生羨慕:“人生就該如此啊!”
更有一般有誌者暗下決心:“待我中了舉人,這些就都有了!”
由於順風順水,那樓船又扯足了帆,因此去勢甚快,不多時就到達福州城外,在碼頭上停靠,早有一幫轎夫等候在那裏。那倚紅偎翠的生員從船上下來,跨入轎子中,四名轎夫健步如飛,直抬入城,來到城西尤溪會館對麵的三合館門前。
這三合館卻是建在一起的三座宅子,中為博文館,左為止戈館,右為陶朱館。三座宅子都是前後三進,牆高院大,因為三座宅子合在一起,當地人口順,就將之喚作三合館。久而久之,就連此館主人也接受了這稱呼。
這三合館是由尤溪大族李家募資購置的產業。博文館修文,止戈館講武,除了招待往來騷人墨客、武學名家之外,也為本地的貧家少年免費提供教育——福州府十五歲以下的兒童隻要能通過入學資質考試,不但讀書免費,連吃住都包了。至於陶朱館,則隻招待與李家有生意合作關係的商家。
這幾年裏,李家的不但生意越做越大,而且做的買賣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開頭幾年李家主要做手工製造,製成了鐵具運到漳州賣給走私商出口。
南中國的生意圈裏有句老話:無三天好生意。這句話說的是中國人仿製能力太過強大,隻要有人靠某類生意發家,他周圍的人馬上就開始仿製。尤溪那邊也一樣,李家靠著做鐵具賺了一筆之後,各類大小鐵具作坊便跟風而起,也不管自己有沒有李家那樣的海外資源和運輸能力,總之隻要有一點產業的,都紛紛仿製李氏鐵廠的產品,甚至挖李家的牆角搶鐵匠。於是李家便組織起一個尤溪鐵業商會來,那些同鄉道鐵具老板一見都想:“來了,要出招了!搞這個東西來打壓我們了!”不想由李家製定出來道規章倒也公平合理,不但沒有打壓新興同行的意思,還無償地為鄉人提供了一些海外的市場消息,李家鐵廠甚至停產了許多固有的鐵具產品如鐵鍋、鐵針等。這簡直就是在給同鄉騰出市場份額嘛!所以沒多久連那些一開始對李家戒備很深的作坊也都陸續加入了這個商會——因為加入了有好處啊!
“李大樹果然仁義!”當時厚道一點的人想。
“這不是傻瓜麼?”刻薄一點道卻不領情。
還有一類人,則認為李家那頭小狐狸又在搞什麼陰謀詭計。
相對來說,還是第三類人的想法靠譜一些,不過李家搞的不算陰謀,而是陽謀。
李家放棄了鐵鍋、鐵針的生產後,便建立了“同利”商號,在手工製造業上隻保留了一部分高端產品且越做越精,而家族主要贏利的業務已不在這裏了。
在北尤溪機兵團聲威大震之後,李家便開始做起了物流。怎麼做物流呢?首先,李家與各地的聯盟商家合作,先後在建陽、南平、閩清、福州、莆田、泉州、同安、月港等地修建了大大小小一共十九個陶朱館,這陶朱館前麵是聯盟商家的會所,是異地同盟者來到本地時的落腳點,是本地同盟者平日議事、聚會的地方,後麵則修有倉庫。倉庫分三部分:一是公共倉庫,是給異地同盟者落腳時臨時存放貨物用的;二是本地同盟商家的私倉,本地有幾戶加盟商家,就有幾個小私倉;第三就是同利商號的專用倉庫。陶朱館的保安工作,由出身機兵團的雇傭保鏢負責,與地方官府的關係,則由本地同盟者負責打點。至於陶朱館運營的費用,則由加盟商家會同議定分派,一般是享有多大的權利,就要負起多大的責任。
由李大樹兼著副會長的那些商會,一開始隻是想讓李家負責保護他們商貿運輸,可是你要人家給你保鏢,要保的是什麼貨物,數量有多少,起始地和目的地在哪裏,大致總得和人家通通聲氣吧?在這個過程中,李家很快就掌握了半個福建大部分大商家的物流訊息和買賣去向。
李大樹不知道這些訊息有什麼用處,可是他有個兒子知道!做生意總有潮起潮落,遇到了低潮的,比如誤了船期,貨物一時無法脫手,而資金鏈又脆弱得不允許他再拖下去,這時候李家的人就會出現,以他們可以接受的價錢收購起來,放在李家在各地設立的倉庫,以待下一輪的價格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