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農民的兒子,是大地之子,記得上大學學外國文學,印象最深的一課就是大地之子安泰離開大地後一命嗚呼,那時我想這一輩子可不能像安泰那樣忘本啊。
但事實上,隨著大學畢業後定居城市,成家創業,回故土農村的次數越來越少,雖然父母弟妹、鄉黨同學有時有事來西安拉拉家常,聊慰思鄉之情,卻不免望梅止渴之效,難解思鄉之苦。
可喜的是我所在的部門有時作為成員單位參加全省的一些檢查評比,有機會下鄉,幸運的是我被選中,大的下鄉活動計有:2001年參加全省文化先進縣檢查評比,上陝北,下陝南,轉戰關中,足跡遍及20個縣區近百個鄉村;2002年參加全省農民減負檢查,去漢中、安康數十個村訪貧問苦;2003年參加全省萬名幹部救災行動,去鎮安縣餘師鄉救災4個月,深感餘師即吾師,他鄉如故鄉。
在上述下鄉活動中,除完成工作任務,還有一種如魚得水、龍歸大海的感覺,不時引起兒時的美好回憶。在與農民兄弟姐妹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日子裏,我已被城市汙染了的心靈得到了淨化,已被城市噪音麻痹了的神經得以鬆弛,已被城市的俗務疲勞了的靈感得以爆發,取得意外的收獲,撰寫了5萬餘字的《文化先進縣檢查筆記》,後被收入拙著《走馬書林》;近萬字的《陝南農民減負檢查筆記》,後被《美文》雜誌刊發;10萬餘字的《救災筆記》,後被收入拙著《渭河大水災》。
近十年來,我幾乎參加了每年的全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示範活動、科技之春活動、科普周活動,有機會像候鳥一樣回歸鄉土,吸吸鄉間新鮮的空氣,接接田野滋潤的地氣,在城裏的委屈鬱悶煙消雲散,幾乎積勞成疾的壓力無影無蹤。特別是近年來,我有幸參與農家書屋工程建設,有了更多的下鄉機會,去鄉下考查調研,去已建的農家書屋抽查,陪上級去農家書屋示範點驗收,於是就有了有關“三下鄉”、科技之春、科普周等活動筆記,有了農家書屋督察筆記,也有了包括故鄉在內的其他鄉村見聞錄。
當然收入本書的還有其他一些方麵的文章,是我知命之年前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就像一棵樹,長高長大之後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更精彩的世事,更漂亮的風景。同時也看到聽到一些不願意看到聽到的現象、事故、事件,引起了聯想和思考,於是有了一些也許不合時宜不合世俗但卻以為於時有益於世有補的文章,不揣淺陋,公之於眾。究竟是否入時益世,還望讀者和方家批評指正。
2010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