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針對內政狀況籌劃未來1(1 / 1)

2008年,這的確是不平凡的一年,按照晚會上的台詞,這一年,崇高的感情和激憤的情緒交織;這一年,愁苦和歡樂同時。2008年,像某些人的傳記那樣命運多舛,受到形勢的幹擾是如此之頻繁,讓人的情緒起伏,讓人忽嗔忽怒忽悲忽喜,感覺像是在劇場裏一樣,被急峻的氣氛追迫著。

內政是否應該做些實事

2008年,中國有喜有憂,有成有敗,政績肯定是要反映的,成功也是一定要有的。但是,在張揚情緒和展望未來的時候,還是要考慮到不同人的情緒,不能僅僅隻是將興奮點著眼在變化上麵,不能僅僅是關注財政又增長了多少億,不能像慣常一樣,一味讚美成功人士,一味不加克製地對增長的數字癡迷,應該讓層麵豐富些,說點別的。應該多一些反思,多一些捫心自問。不能不管是否符合實際情況,自己在那兒獨自興奮,小圈子激動。

如果總是擺脫不了這樣的套路,喋喋不休地告訴人民,哪些大工程誕生了,如何神速,具有怎樣的曆史意義,一次,兩次,可以說我們正在見證曆史,這是改寫曆史的一天,可是,如果總是將這種感覺無休止地強化,過了頭,就是依附著今天的優勢對曆史賣俏,賣弄過了,隻會讓人厭倦,讓人感到興趣索然。

中國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就已經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國勢也可謂是蒸蒸日上,國家從貧困走向了溫飽,又從溫飽走向了小康,現在又開始要從小康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邁進。國人的生活可謂是一路凱歌高奏,節節高升。然而,不滿、牢騷、怨氣、矛盾並沒有日益減少,反而增多了,中國人為何會變得如此“挑剔”和“苛刻”呢?也並不是國內形勢好一點,就要潑冷水,也不是有多大的切齒仇怨。其實,作為中國人,國家的每一點進步,中國人民都會感到欣喜,也為它的每一點痛苦而憂傷,大家對祖國的每一片土地都是熱愛的。雖然有時對時局的看法有些悲觀,可是,這也是“恨鐵不成鋼”的憂慮。真實情況也確實是,民眾的被剝奪感並非沒有來由,官員的傲慢和不敬業,又加劇了這一矛盾。這裏不是幸災樂禍地看熱鬧,不是食肉寢皮地切齒咬齧,這種憤懣是位卑未敢忘國憂國的情懷。

憤懣在這個時代是一種普遍的感情,也是一種需求。人民的情感共振不是那麼和諧了,就應該剖析解決,不能老是抱怨有人不知感恩,不知好歹,不識大體。對於人民的這種逆反心理,官方社論說:“一個國家的發展,隻有從世界和時代的坐標上去認識,才能準確把握;一個社會的變革,隻有源於人民群眾的共同呼聲,才有生機活力。”這段話似乎還是有一些對民心浮躁的吞吞吐吐的抱怨。但這個社論的意思確實不壞,比如,要做一個電視節目,要想收視率高,就必須與觀眾有一個情感共振點,共振點沒有找到,第一反應就說是觀眾的品味低。現在,國家、社會與民眾的情感共振點的確存在問題,你不能依然是老一套,還像20世紀80年代那樣,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而娘還嬉皮笑臉地回應你。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就這樣來做。

情感共振點出了問題,就應該重新建立共識,再困難也要努力去建設,努力去克服。如今國家麵臨的挑戰很多,但一定不要失去了章法。內政的憤懣並不可怕,我們依然應該以樂觀主義的態度來看待前途,每一件事都有盈有虧,有實也有虛。如果我們能夠從盈中尋找虧、從實中探到虛,尋找到一條避虛防虧的路子,即便不會如人所願,我們的情緒也不會因此而跌落到穀底。歸攏民心就是希望。

未完待續,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錄新浪原創訂閱更多章節。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新浪原創:http://vip.book.sina.com.cn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