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博弈 第259章 中英衝突(2 / 2)

中國新政府在郭清、方先本等“唯利”分子的控製下,對這些國家石油公司的開采請求都設定了極高的捆綁條件,這讓日本參謀部在一邊想方設法製定遲滯中國建設發展同時,一邊為爭取資源卻又恨不得,中國提高那些對中國工業化極為有利的捆綁條件內容,將英法美德全部嚇走。

正是這種矛盾心理,讓日本對已經獲取東南亞資源的英法美等國越來越懷恨在心。眾多日本政客以及軍人認為,沒有這些國家的參與製約,也許東南亞早在一戰中就成為了日本的資源供給區,那日本所謂的“大東亞”計劃必然已經完成。

為此,已經陷入財政困境的日本在與中國談判的同時,不僅極力拉攏已經在中國有極大經濟勢力的德國,並且為挑撥英法與中國的關係,減少競爭壓力,經其參謀部策劃,西南邊境上一場秘戰正在陸續上演。

6月20日,“一支身穿中**人服飾的小型隊伍忽然出現在緬甸境內,對邊界地區英緬軍駐點猛烈襲擊,打死打傷22人,徹底摧毀一個駐點。”6月23、24日,邊境地區再次發生兩起衝突,7月初,英緬邊境被襲擊據點數目不斷上升,一時之間中緬邊境立刻又處於緊急狀態,英緬聯軍與中國南線軍隊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戰爭。

英國大使嚴詞指責中國政府一邊聲稱沒有組織過任何軍事行動,一邊“無恥偷襲英緬邊境軍隊”。同時,英國大使還向中國政府出示一份衝突中被抓獲的戰俘審訊材料,材料上有照片清楚的顯示著俘虜為幾名身著中**隊迷彩服飾的“軍人”。

根據英方表示,英緬軍總司令亞曆山大親自過問俘虜審訊工作,所有俘虜隻對中國語言有所反應。事實證明,這些俘虜確實是中國人。英國之所以如此大的反應並在幾次衝突中保持克製,甚至英緬聯軍總司令親自過問幾個俘虜的審訊工作,其實有英國的苦衷。此時在西線戰場上,德軍推進的速度大大超過英法兩國預期,僅僅一個月時間,德軍在北歐已經取得其預定戰略意圖,此時德軍兵鋒一轉於7月1日,以上百架飛機以及裝甲部隊和空降部隊猛然襲擊中立國比利時和荷蘭的城市和機場,為陸軍繞過馬奇若防線入侵法國開辟道路。

由比利時、荷蘭等國的地理位置,英法聯軍當即明白德軍要通過兩國自法國後翼對其進行迂回包抄,然而明白歸明白,英法聯軍此時已經來不及對比利時、荷蘭等國進行支援,隻能眼睜睜看著德國對其進行“閃電般的進攻”。

英法聯軍賴以為銅城鐵壁的馬奇若防線失去其應有作用,擺在英法聯軍、尤其是法德交界的馬奇諾防線上上百萬軍隊麵前的是,繼續苦守防線還是盡快撤離回防巴黎的嚴峻問題。剛剛上任的丘吉爾還沒來得及進行任何戰略調整,就已經不得不麵臨失敗。

此時,為集中兵力進行歐戰並防守本土,英國政府以及丘吉爾本人都極不願意亞洲發生針對於英法的戰爭,那將極大牽製其自身兵力。因此當中緬邊境發生一係列不同尋常的衝突後,包括丘吉爾在內,都對此極為注意。

此前,因中日戰爭德國曾大量幫助中國建設工業基地,丘吉爾非常擔心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已經與德國達成某種針對英法的秘密協議。以中日戰爭中中**隊所體現出來的戰鬥力,英法方麵沒有任何理由輕視這場“莫名其妙的衝突”,甚至將其當成中**隊總進攻前對英緬軍的偵查探測。

這場“莫名其妙的衝突”也同樣給吳克帶來困惑。雖然吳克對西南不是沒有野心,但時機沒到這樣的衝突根本沒有必要。當李宗r再次拿著英國大使傳來的抗議聲明和吳克進行細談過後,郭清立刻約見英大使,提出中國方麵願意派人參與對“俘虜”的審訊工作以揭示事實的真相。

郭清這一要求立刻獲得英國方麵同意。“俘虜”在英**方控製下接受審訊,英大使不用擔心會出現“偽造、抵賴”現象發生,同時,英國方麵從內心也希望這場“衝突”與中國政府無關,盡管他們已經證明那幾個“俘虜”確實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