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英國的利益,丘吉爾願意與這個紅色帝國進行妥協,以達成暫時的合作關係,共同對抗德軍進攻。丘吉爾分析俄軍在芬蘭的行動,已經得出斯大l正在積極部署對德軍的防禦,從這點上看,雙方都有合作的需求。
不過,因為張伯倫一直以來對俄政策的影響,丘吉爾明白拉俄國進入同盟圈並不是三言兩語的事情,首先英法美還在對日本進行物資支援,支援日軍在北亞地區對俄的軍事行動,這點必將大大影響他拉攏俄國夾擊德國的策略。
以斯大l的性格,丘吉爾相信,在日本問題沒解決之前,這種同盟很難達成。何況據軍情六處報告,德、俄之間似乎簽有某種秘密協定,雖然這種協定從俄軍占據芬蘭可以看出並不穩固,但要拉攏俄軍分化瓦解德、俄之家的協定,英國首先也必須給斯大l一些好處。
畢竟當初斯大l為遏製德國發展,曾一力建議英法進行聯合製約,可惜在那個“目光短淺的前任”的指揮下,這種機會被白白喪失,還平白得罪了斯大林。為此,丘吉爾已經將自己的想法在法、美高層中進行傳播,準備在適當時候彌補與俄國之間的裂痕。
霸道的丘吉爾在中緬邊境事件中對日本已經產生極大不滿,此時為執行自己這一策略,在約見日本駐英大使時,毫不客氣的向日本政府表示了自己的想法。
“目前英法聯軍正在與邪惡的德國進行一場反對侵略的正義戰爭,貴國與德國是協約國,我希望貴國能夠立刻與德國斷交,否則我國政府將對供應貴國的物資采取禁運。”
同樣英外交部遠東司司長克拉克在出使日本時也委婉表示,願意為日本和俄國進行調停。但以俄國目前的局勢以及斯大l的霸道,這種停戰必然將以日軍退出辛辛苦苦占據的遠東為基礎。這一點日軍大本營根本無法接受。
英國政策的微妙轉變立刻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注意,同時丘吉爾的霸道和克拉克的恐嚇威脅更讓日本政府以及日軍大本營產生強烈不滿。
但是在不得罪英國的前提下,日本也同意了克拉克的調停,日俄兩國在大戰繼續展開的同時,雙方代表於印度展開談判。日方代表堅持以中西伯利亞作為停火線,而俄方代表受斯大l指示,要求日軍立刻無條件退出遠東,並補償俄方在遠東的經濟損失。
談判在雙方的堅持下,曆經一個星期根本無任何實質性進展,雙方代表都知道,最終的結果不在談判桌上而是遠東戰場,斯大l有信心收複遠東、日軍大本營也相信彬山元可以牢牢占領遠東,這場談判不過是個過場而已。
交戰兩國不急,英國卻著急了,歐洲戰局越來越緊張,丘吉爾為給俄國一個好印象,命令英方參與調停的代表不斷對日方施加壓力,以逼迫日本滿足斯大林的要求。日本政府此時因對英美等國的物資極為需求,雖對英國如此作為極為憤怒,卻又不得不尋找各種借口以圖拖延。
於此同時,幾艘“日本潛艇”開始在太平洋、印度洋偶爾出沒,英美海軍發現,在菲律賓以及印度、新加坡、馬來亞等地區,也忽然出現幾顆零星水雷漂浮在各大港口附近。
明裏示弱,暗中威脅,英國方麵當即判斷這是日本在向自己示威。奈何霸道強硬的丘吉爾根本無視“日本”的這種威脅,反而將美國也拉入到恐嚇日本的行列之中,加大對日本的逼迫力度。
1940年6月末,德軍自比利時東部阿登森林地區撕開法軍防線,古德裏安率裝甲集團軍全殲法軍第九集團軍,隨後突破色當隘口、馬斯河防線,一路向南、向西,進逼英吉利海峽,打開通往法國巴黎的門戶,將英法聯軍在比利時的部隊與法國南部的部隊攔腰切斷。
隨後,在德**部的命令下,古德裏安由一路西進轉而變為揮師北上,以占領英吉利海峽諸港口截斷英國海上支援,包圍英法在比利時的聯軍為目標,頂著英法聯軍空中打擊一路猛攻。7月10日,德軍在古德裏安的指揮下經過激戰,終於完成既定目標,控製西部除敦克爾克之外的各大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