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麼閱讀黃炎培(2)(1 / 1)

黃炎培治家有方,教子有術。黃門子女眾多,幾乎個個才俊。學工學藝,自立為人,都有一技在身,沒有一人經商販賣,也沒有一人遊戲社會。他要求孩子們在上中學時必須學好三門課程:國文、外文和數學。為了不使孩子沾染上吸煙喝酒的不良習慣,家裏待客時,不得侑煙侑觴。他自己記日記,也讓孩子從小記日記。他送給孩子們的座右銘:“事閑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這個“方圓論”,如今被世人奉為教子寶典,人生圭臬。

黃炎培晚年曾申請加入共產黨,但是被婉拒。因為他在黨外,比在黨內作用更大。黃炎培也不負所望,參政議政,多有遠見和卓識。抗美援朝時,眾人為出兵的名目而犯愁,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黃炎培提出以“誌願軍”命名,毛澤東欣然接受,於是,遂以“中國人民誌願軍”為名。1954年討論“憲法”草案時,他提出國家元首仍稱主席不稱總統、以中央人民政府為最高執行機關、中央以下各級一律稱人民政府的建議,這個建議再獲通過。直到現在,“人民政府”的稱呼早已深入人心。1959年,他在人大常委會上提出“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不要變動的意見,成為共識。而最早提出要對江南文化水鄉周莊予以保護的,還是黃炎培。想想幾十年前,能提這樣的意見,難能可貴。不然,今天的人們恐怕無緣目睹周莊那小橋流水人家的美景。

他和毛澤東的關係也很有故事。1945年,他和毛澤東在延安見麵,兩人關於曆史周期率有一段對話,即執政者怎麼規避“興勃亡忽”的規律,這段話流傳甚廣,有人稱為“窯洞對”,借寓三國的“隆中對”。這個比方並不恰當,或者說被後人引申發揮了。其實,這隻是一個國民政府的參議員和共產黨領袖之間的寒暄之語,因為雙方交談的內容都是基本的社會常識和規律,並非國策,好比一人客氣地問:一個人渴了咋辦?一人答:喝水!

我個人覺得,黃炎培真正的政見和他對新社會的憧憬,是他在第一屆全國政協大會上,代表“民建”作的書麵發言。他說:“在東半個地球大陸上邊,建造起一所新的大廈來。這座大廈已題名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座大廈有五個大門,每個門上兩個大字,讓我讀起來: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富強。”

這“五門願景”,可看作是黃氏畢生的理想,他也為之追求奮鬥了一生,遠勝所謂的“窯洞對”。

黃炎培一生縱橫捭闔,身影和足跡掠過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諸多領域,是個多麵手,偉丈夫。盡管如此,我一直認為,居家生活的麵貌,才是一個人真實的自我,其他可能隻是某個側麵。如是,要讀懂黃炎培,既要看社會的黃炎培,更要看家庭的黃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