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周氏三兄弟之兄弟(2)(1 / 1)

拿這套理論來分析周氏三兄弟,也大致能對上號。不過一個人的一生遠不是幾個符號或者是幾個概念能夠解釋的。假如拋開魯迅的地位,還原他的作家身份;不提周作人那段曆史,再現他文化人的原貌;也不說周建人顯赫的官職,以學者視之,那麼,我們就會發現,三兄弟同宗同族,家教一致,遺傳相同。說到成功,就不能忽視他們的勤奮,這才是他們的成功之基,不管環境怎樣變化,他們一樣地努力,不停地工作。求學之間,他們都是三更燈火五更雞,硬讀出來的,翻翻魯迅描寫少年讀書時的作品,再看看魯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留學時的狀況,你就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再想想周建人固守鄉村老宅,在青燈古瓦之中,自學植物學、英語,又有多少甘苦辛勞。更為難得的是,他們這種勤奮的勞作,是持之以恒伴其一生的。

有人說,魯迅是累死的。他不停地讀書、寫作,不停地跋涉,沒有一刻停閑。他自己說,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全用在了寫作上。著作等身,那是一筆一筆寫出來的。周作人老了還壯心不已,頂著特殊的頭銜,硬是翻譯了著名的《希臘神話》,為自己的寫作生涯,再添收官之作。你再想,90歲的周建人眼睛都快瞎了,還拿個放大鏡,要重譯《共產黨宣言》。

事實證明,世界上沒有一種力量比勤奮更有力量。

一門三傑,舉世罕見。更有意思的是,他們三人都選擇了寫作為生,而且,都成就了一番大業。

三人都是作文高手。馮雪峰說:周作人是中國第一流的文學家,魯迅去世後,他的學識文章,沒有人能相比。

張中行先生說:“散文,最上乘的是周氏兄弟,一剛勁,一衝淡,平分了天下。”這種褒揚,二人當之無愧。

周建人的文章自然無法和兩位兄長相比,但是他也開啟了屬於自己的天地,科學小品,自稱一格。

都善著文,但卻內容有異,文風不同。有道是魯迅行文常帶怒氣,以批判社會為己任;作人行文常帶人氣,以宣揚人性為宗旨;建人行文常帶真氣,以轉播科學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