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蕖說:“我們對孩子也沒什麼要求,愛幹什麼就幹什麼,生活上的事不幹涉。就是別走歪門邪道,別幹出格的事。”
我對周蕖說:“我看顧老師寫的書裏,最後一章談到幾個對他一生有影響的人,其中最重要的談到了你,說從你身上學到重實際,不求虛榮等等。”
周蕖看了坐在旁邊的顧明遠一眼,笑道:“我不知道,我沒看過,他寫的東西我不看。”
顧明遠在自己的新著《顧明遠教育口述史》一書中,他深情地談到妻子周蕖在生活工作中給予自己的影響和幫助,知妻莫若夫,我們節錄部分,大意如下:
她默默工作,不愛交際,但與同事相處都很好。……她性格特別倔強,“文革”時造反派拉她出來陪鬥,她就是不低頭。
她是勤儉持家的典範,講求實際,不求虛榮。我們結婚50年,除了1975年她作為中國高等教育代表團成員出訪時,定做了一身西服,買了幾件襯衣,至今沒有見過她為自己買一件衣服。當時買的衣服至今還在穿。
我們家的家務勞動都是她一人承擔,做飯洗衣,打掃衛生,都是她動手。她不僅勤勞,而且節儉。家裏有洗衣機,但是除了大件用洗衣機,平時,她都是用手洗衣服。洗衣的水,再用來拖地板或衝廁所。她的節儉已經幾乎吝嗇。說她吝嗇,她又極慷慨。我們從1996年開始資助學校的貧困生,每年拿出一萬元,資助十名學生。她十分讚同,要求我不要聲張,不要告訴學生,不求回報。我按她的要求,告訴了學校,不料學校卻把這件事泄露了出去,為此她很不高興。2002年,她又提出,每年一萬元太少了,從2003年開始,我們把資助金增加到每年二萬元。當然,這還是太少,但我們也隻有這樣一點力量了。
她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父親又是高級幹部,但她從不張揚,不求虛榮,不願拋頭露麵。包括她的克勤克儉的精神,不斷地感化著我,這種人格上對我的影響是至深至遠的,是難以言狀的。”
交談中,我一直有種感覺,周蕖完全是個透明的人,她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空間,堅決地維護著自己的生活原則和精神追求,按自己的操守行事,簡單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