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隻是一時的感動,或是表達情緒的一個方式,並不意味著一切煙消雲散。對此,孟有田是有心理準備的,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他和紫鵑還是朋友,還是好朋友,就讓時間去彌合兩人之間的隔閡吧!至於能發展到什麼程度,誰也不能預料。
紫鵑回了土門村,和瞎老元住在了一起;孟有田也回了村,繼續鞏固這個阻敵的陣地。正如他所說,如果沒有牽製和羈絆,山裏的住處也不是絕對的安全。
在全村民兵中,孟有田挑出了五個射擊技術最好的,再加上小嫚,組成了三個狙擊小組。相對於地雷的不確定殺傷,狙擊是更有把握,更有威懾力的戰術。為了保證實戰的最佳效果,孟有田親自帶著這六個人在村子附近進行了勘測偵察,對之前粗略選定的每一個狙擊陣地都進行評估,和適應性的訓練。
“距離二百二十米,居高臨下,射界開闊。”孟有田站在一處狙擊陣地上,指著下麵的大路進行著評價和解說,“無疑,這裏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狙擊陣地,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它太理想了,不光你覺得這是好地方,敵人也同樣會認為是一個好地方。二百多米啊,處於敵人大量步槍的射程內,而撤退路線——”孟有田回頭指了指,那裏有一段暴露的區域,誰都明白了孟有田的意思。
“要是讓我選的話,我會選那裏。”孟有田四下看了看,指定了一處並不顯眼的地方,“隻射一槍,馬上撤退,如果做到這一點的話,還算可以。而且要注意時間,看到了嗎,現在太陽正斜射過來,很晃眼睛呢!”
對於狙擊手來說,怎樣在一個充滿敵人的地方安排狙擊手執行任務而又不被發現是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這並不是沒有可能,但需要相應的訓練和準備。
當然,如果稱這幾個槍法不錯的民兵為狙擊手還有些過譽,他們現在充其量隻能勉強算是神槍手。可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們也隻能在孟有田的強化訓練下承擔起超過自己能力的任務。根據他們的能力和水平,狙擊過後他們往往要處於敵人的回擊火力射程之內,但這可以依托特殊的地形、地物(如野外地道、青紗帳等)來削減威脅。
而現在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實地模擬訓練,在狙擊陣位上觀察距離、調整位置、掌握太陽在空中的移動、尋找最佳的潛伏和狙擊時間、熟悉撤退的路線和方法……這些都相當重要,細節決定成敗,特別是殘酷的戰鬥中,一點點的疏略都可能悠關生死。
狙擊雖然有效,但在現實的條件下,也麵臨著敵人的反擊和追趕的威脅。這與二戰中的他國狙擊手是不同的,蘇聯一名女狙擊手可以射殺近三百名德軍士兵,這並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在她的周圍,有無數的普通蘇軍戰士、坦克、大炮穩定了戰線,否則,她除了撤退就隻有與敵同歸於盡了。
在抗戰時期,無論是國民黨軍隊還是***軍隊在日軍優勢火力的攻擊下,戰線很難穩定下來,尤其是在反掃蕩時,少數狙擊手的幾枝步槍火力並非決定性的,而是消耗性和威懾性的。
而在戰線不穩的情況下,特別是敵強我弱的狀況下,更需要有靈活的戰術發揮狙擊的威力。第一,要求狙擊手比狙殺對象有更強的機動能力;第二 ,要求狙擊手有涉險攻擊的主動精神和更巧妙的策劃。打了就跑,頻繁機動,無疑是最有效的戰術決竅。
土門村的民兵實力不敢說最強,但在各村都抽調出精兵強將,組成基幹民兵隊的情況下,孟有田特意保留了槍法最好的人員,使得土門村可以在他帶領下實施小規模的狙擊戰術。
沒有專門的,進行特定任務的狙擊手,隻把他們當成是槍法很好的普通士兵,這無疑是人才的浪費。不重視狙擊這種作戰形式,不重視低層士兵的價值,這也是很多軍隊常犯的錯誤。
訓練一個民兵埋地雷,隻需一天時間,要訓練出一個神槍手,則要花費數十倍的工夫,還要消耗相當數量的子彈。而越是彈藥匱乏,就更應該重視射擊技術的訓練。不僅是這個區委任孟有田訓練民兵,在各個根據地也都組建了教導隊,進行專門訓練神槍手的工作。
當然,訓練雖然和實際情況有很大的距離,但經過訓練的戰士在實戰中往往成長的很快。有統計資料顯示,八路軍、新四軍斃傷一名日軍需要消耗子彈三十發、手榴彈七顆,這個數字是很驚人的。而****平均消耗兩千發子彈、炮彈十二發、手榴彈三十枚才能斃傷一敵;蘇軍在衛國戰爭中需要零點八噸彈藥斃傷一名德軍;財大氣粗的老美在太平洋戰場上則需要三噸彈藥斃傷一名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