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曆史上的鐵壁合圍,孟有田心中一直有個疑問,那就是日軍是如何進行機械化運兵的?按照***的數據,道溝挖了多少多少,公路破襲了多少多少,從宣傳上看,變平原為山地的運動似乎已經使敵人的機械化部隊於無用武之地。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財。我軍以日軍大車為標準,給日軍劃了一條邊界,我軍把全部大路挖成道溝,深三尺,寬五尺。取土堆溝沿,修成高一尺五、寬兩尺之邊牆,作為人行小道。每隔數十丈挖一條四五丈之輔道。軍民齊動手,首長帶著幹,冀南地區共挖道溝50000裏,縱橫交錯,密如蛛網,人稱之為冀南平原的‘馬其諾防線’……”
“……地道和道溝曲曲彎彎,縱橫交叉,象連綿的長城,把各個村鎮連接起來,改變了平原的地貌,象捕獵的獸網,布撒在大地上上。這種道溝,使日軍的優勢裝備無用武之地,而我們的小部隊、遊擊隊在道溝裏活動,卻能藏能打又能跑,和敵人巧妙周旋,成為打遊擊的好戰場。道溝打斷了敵人對根據的分割和封鎖,給敵人的交通運輸和快速部隊行動造成障礙。有的村還把道溝挖到據點附近,監視敵人行動……”
“……冀中軍民在程ZH、呂ZC首長的領導下,發起了破路、拆城牆、改造平原地形的規模巨大的群眾運動。不論是首長還是士兵大家都晝夜不停地和冀中人民群眾一起,一麵戰鬥一麵破路拆城牆,並對所有汽車通行的道路進行全麵破壞。群眾在夜間悄悄挖,酷暑嚴冬都不停止,一段一段向前延伸,一條一條連接起來,把縱橫貫連各村莊的大道挖成大道溝。敵人的汽車在道溝中無法行走,而老百姓的大車卻可以通行無阻。這樣就便利了群眾轉移和我軍的行軍作戰,也便於對敵伏擊和迂回,而致敵機械化部隊於無用武之地……”
看著這些數字和宣傳,又是“馬其諾防線”,又是連綿長城,難道不使人產生錯覺,難道不讓人生出樂觀情緒嗎?難道鬼子的鐵壁合圍是全憑兩條腿和少量的騎兵,好象不太現實啊!邊修邊走,更不可能了,那得到猴年馬月才能合圍成功啊!
正是懷著這樣的疑問,孟有田才帶著幾個民兵順著大路向東巡察,尋找鬼子能避開道溝阻礙的關鍵,並盡可能地尋找缺陷以彌補。隻要敵人無法進行突然的襲擊,有緩衝時間便可以從容布置。
土門村東西的道路早已經進行了全麵的破壞,按統一規格挖成了大道溝,並且進行了幾次改進。現在這些道溝深兩米、寬三米,汽車在道溝中無法行走,而老百姓的大車卻可以通行無阻。為了防止敵人順道溝射擊和追擊,同時又便於大車通過時錯車,孟有田又設計了一個小機關,就是在道溝內每隔幾十米構築一個圓形土丘,圍繞土丘修上下道,兩輛從不同方向來的大車既可以在這裏錯車,又便利了群眾轉移和行軍作戰。
“要是能抽出時間和人力,在道溝兩側挖防空洞,防炮洞,那才完美了。”孟有田站在牲口車上觀察片刻,有些遺憾地搖了搖頭,重新坐了下來。
“用得著那麼麻煩嗎?”魏青山輕輕甩了下鞭子,不以為意地說道:“修成這樣已經差不多了,鬼子幾次掃蕩不是都得用腿量,沒法坐汽車嗎?”
孟有田苦笑了一下,再次在行進的車上站立而起,舉著望遠鏡觀察道路以外的情況。野地,倒是能跑汽車,但也就是勉強能跑,坦克倒是可以,可日本鬼子能有幾輛呢?
可能鬼子真的是步子量,用多層散兵線向前推進,進行拉網合圍。至於機械化兵力,則作為機動兵團,布置於後方,對鑽隙突圍的八路軍進行追擊進攻。應該就是這個樣子,孟有田按照自己的想法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嗯,不會有五一大掃蕩了,不會有四二九大掃蕩了,因為岡村寧次上任時間太晚,尚未準備齊全,已經來不及趁青紗帳尚未形成的有利時機發動大規模進攻。那麼今年的秋天之後,才是其大逞淫威的時候。
孟有田並不隻是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他也找到了土門村東麵的些許缺陷,並在心裏有了補救的措施。時間已經很緊迫了,今年的冬天將是非常寒冷,非常殘酷,這是他能夠預見到的。
……………
不怕掃蕩怕蠶食,這是抗日戰爭中敵後武裝的共識。可以理解為招沉力大的攻擊易於躲閃,慢慢收緊的絞索卻讓人感到窒息且難以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