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四年年中,孟有田已經覺察到危機將至,他發現作為風向標的銀行業陷入房地產太深了,導致現金儲備嚴重不足,一旦發生擠提風潮,後果將是嚴重的,而且將是連鎖性的。
其實,香港銀行界的弊病早在一九六二年廖創興擠提風暴後便已經有人注意到了。當時,英倫銀行高級職員湯姆金斯訪港,研究修訂銀行條例問題,並向港府提交《關於香港銀行製度的報告及重訂銀行條例的建議》。
該報告認為,香港銀行製度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銀行數目太多,市場有限,使得爭取存款成為十分激烈的競爭,這部分反映在以高息吸引存款和大量開設分行方麵;部分銀行對地產和股票過度貸款及投資,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陷得過深;家族性銀行往往將銀行業務和董事們的家族企業結合在一起,影響了銀行存款的安全性。
當然,若然能夠在地產及股票市場作出成功的投資,收獲仍然是十分可觀的;而且也有不少銀行是依靠地產買賣的盈利,才建立了現在的成就。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健全的銀行體製,事實證明不少銀行因未能遵守“借貸平衡”的原則,產生運作上的困難也就不奇怪了。
可惜,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紅火的時候,這種冷靜的分析和判斷被大多數人所忽視了。
幸好長城實業在房地產市場上的開拓一直稟持著穩健的方針,未售和在建樓盤一直控製在固定的數量上,一旦市道轉壞,不會積壓大量的資金。地皮雖然在短期內有漲有跌,但總體趨勢卻是向上的,孟有田寧肯握著地皮保值,也不肯瘋狂地去籌資貸款建樓宇。
而在新加坡的投資則顯得很順利,並且企業在當地得到了很多的優惠政策,以紡織、服裝為主的孟氏產業逐漸向新加坡分流拓展。隨之進行的便是置房,作為一個避風港,孟有田在新加坡購買了一棟住宅,隨時可以搬去暫住。同時,這種離港也將成為長城實業隱秘擴張的煙幕彈,會在動蕩時期使人心更加不穩。
“股票都出手,現在賺得不少了,別再捂著了。”孟有田率先提醒著家人和朋友,這幾年的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紅火,收益已經相當可觀,而要開始並購或控股,顯然還為時過早。
“把存款從中小銀行提出來,別貪圖那點利息,存進彙豐,要是發鈔銀行都頂不住,那還成什麼話。”孟有田第二個提醒也很快就來。
當時,香港各大小銀行為爭奪公眾存款正展開激烈的利率戰,以彙豐銀行為首的幾家英資銀行也相繼參戰,以向其他銀行表明: 不加控製的競爭是徒勞無益的。利率戰達到高潮時,據報道有的小銀行甚至將利率提高到10%以上。
一旦發生擠提風潮,必將有一批中小銀行倒閉或破產,甚至會有一批廠況企業受到影響。對於深深地陷入對房地產的貸款和投資中的中小銀行,現在恐怕已經難以改變最終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