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興奮的曆史人物另類傳記——章詒和(著名作家、學者)
去冬,在台北讀到一本英國當代著名史學家保羅·約翰遜(Johnson)寫的《所謂的知識分子》。書中研究的對象,如盧梭、雪萊、馬克思、托爾斯泰、海明威、羅素等,無一不是人們熟悉且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作者從“人比概念更重要”的理念出發,以史料為依據對其進行重新審視,深入探究。一路讀來,令人震驚——原來這些思想人物不僅是普通的人,而且還是相當卑瑣的角色。比如盧梭一麵鼓吹兒童教育,一麵卻把自己五個親生孩子送進棄嬰收容所。作者的立意顯然不是惡意醜化先賢,他是希望有思想的人沿著他的敘述繼續探究下去——當“知識分子”以普遍化的良心與理性代言人身份出現以來,他們是否真的就推動了時代前進?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教育體係擴張,原本散在民間以先民立命的‘知識分子’開始被體製所收編。‘良心知識分子’開始退位,‘政策取向的知識分子’則在專業化的名目下,成為新的主流。他們不再對政治或社會的任何事物提出不同的願景,而隻會從事各種瑣碎小事的思考與鑽研。其甚者,乃是在學院也日益模擬企業的情況下,大家忙著找題目領補助,忙著旅行演講和上電視做秀。”(南方朔《從汙名化裏找回利齒》)是的,當明白自己身處一個什麼樣的社會背景,我們才能懂得史學家保羅·約翰遜所寫的《所謂的知識分子》。其實是超越了狹義的“知識分子”角色客體,從而引導讀者深入反思當代思想發展趨勢的方向。在震撼中獲得啟示,在啟示中產生聯想:我們這裏什麼時候也能有一本類似的書?
今春在北京,我從朋友那裏讀到了張宏傑的曆史人物另類傳記手稿。作者或許沒有西方學者那麼明確的既是學術的也是思想的寫作意向,但他那種以正常的聲音來敘述曆史事件,描畫曆史人物的寫作狀態和方法,令我興奮不已。例如他筆下的海瑞是很好的一個清官,但與此同時,還是個偏執症患者。需要說明的是,書中凡屬重要人物的表現大都以史料為依據,絕非“戲說”。最近,他的曆史隨筆集《大明王朝的七張麵孔》出版,這“七張麵孔”是皇帝朱元璋、篡位者朱棣、太監魏忠賢、清官海瑞、叛臣吳三桂、忠臣鄭成功和造反者張獻忠。七個人,七個側麵。這不同的角度為我們提供了一幅明王朝封建專製製度的完整圖像。我想,這樣的組合就很有意味,足夠愛曆史、愛思考的人去看,去想了。
2005年7月於北京守愚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