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後記 我的文學青年生涯(3)(3 / 3)

和這些“文學英雄”在一起,我感覺又興奮,又舒服。他們都真實樸素而自然,他們身上,有著我想象的“八十年代氣質”。這個會上聊的許多東西,現在已經沒有印象了。隻記得莫言對於大家在會上總是“胸懷宇宙”有他自己的看法。吃飯的時候,他端著酒杯,抿著紅酒,隨口編了個順口溜:

這是一個分裂的時代,又是一個整合的時代。

這是一個破壞的年代,又是一個建設的年代。

這是鄉下人進城打工的年代,又是韓少功下鄉隱居的年代。

這是文學似乎能影響社會的年代,又是文學一錢不值的年代。

文學圈裏,拉幫結夥的多了,孤軍奮戰的少了。

無恥吹捧的多了,嚴肅批評的少了。

自高自大的多了,謙虛謹慎的少了。

出版的作品越來越多了,好的作品越來越少了。

關心國家大事的多了,關心文學的少了。

冒充理論家的作家越來越多了,像我這樣不會說話的越來越少了。

豐乳的方法越來越多了,能分泌乳汁的乳房越來越少了。

……他一口氣編完,大家都大笑。蔣子丹立刻要求,這串順口溜要交給《天涯》,放到“作家立場”裏發表。

這個筆會讓我感覺到八十年代的文學熱的餘溫。

十四

一九九六年,當我拿起筆的時候,誤以為寫作能給我帶來一切。轉眼,寫作已經十六年了。我也由大學剛畢業的青年,接近中年,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付給了書桌。抬頭一看,幾乎一切都已經滄海桑田。

十六年的時間已經把我身邊的很多人變成了我所不認識的另一個人。我的一位朋友,當年因為自小懷抱了當作家的夢想,拒絕給當地主要領導當秘書。如果那時他從政,現在至少也當一屆縣長了。當年,一談起文學,談起社會,他總是眼含淚水。而如今,他開始沉醉於一個雞肋一樣有名無權的副處級小官職,以善於講話和敬酒而聞名,在他偶爾批判什麼的慷慨悲憤中,每一次都夾雜著自己的巧妙訴求。有一次酒後,他對我說:操,雞巴十幾年,白活了。要是讓我重新活,我才不他媽當什麼作家呢!

是啊,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事實上我們這一代人也許是中國曆史上最為“滄桑”的一代:通常狀態下幾代人才能經曆的曆史變化,都壓縮到我們這一代身上。應該說,有一些變化,是必然的。但是,也有一些變化是令我意外的。比如我今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蔓蔓青蘿》、《泡沫之夏》、《瀟然夢》……今日,某大學圖書館公布其2009年秋季學期借閱書籍排行榜,前100名幾乎全為網絡文學書籍。

據該排行榜顯示,除了排名第51名的《宋氏三姐妹》和排名第100名的《最易掌握的學英語規律338條》,其餘的均為在網絡上曾風靡一時的網絡文學作品,如《玥影橫斜》、《愛在唐朝》、《失蹤的王妃》等,以及郭敬明、明曉溪、安妮寶貝等青春小資文學作品。而與高校專業課程相關的書籍均無緣入榜……”

自己坐在大連市圖書館,翻讀文學期刊的情景宛如昨日,讀到這樣的新聞,怎能讓人不恍如隔世?當我恍惚的事情越來越多,比如發現整整一代人的一生精力可能被一套房子套牢。我不得不說,這個世界的走向,不是我所想象。在二十多年前,這個世界就已經轉向,離我們而去。我們這些人,是最後一代“文學青年”。

十五

現在的我,已經成了曆史寫作中的“資深”一員。資深的一個證據,就是作品紛紛開始再版。

想當初和廣西師大貝貝特簽合同的時候,因為是丁東老師引見,所以在談合同時沒有提出任何條件。書出了幾年後,才發現版權期居然是八年而不是常見的五年。人們常愛用八年抗戰這個詞,這說明在人的感覺裏,八年是一個有點長的時段。確實,在這八年裏,我換了兩次工作,讀了一個博士,又出了四本書。但是每一次自我介紹的時候,如果隻能寫一本書,我還是會寫《大明王朝的七張麵孔》。確實,這是我最滿意的一本書,也是讀者們提到我時最常提起的書。

在這八年當中,有很多家出版機構提出提前再版這本書,但是原出版方一直沒有同意,雖然後來在整整六年間,權版頁上的印數沒再被改過。這是中國出版界常見的現象之一。現在,時間到了,為了這本書給我打了無數次電話的吳懷堯開始操作這本書的再版。

這次再版最大的變化,是朱元璋一章,由原來的七萬多字,擴展成近二十萬字,就是說,由一篇人物隨筆擴展成了一本書,一本完整的《朱元璋傳》。希望它在已經出版的眾多《朱元璋傳》中,仍然能顯現出自己的個性。

其他篇章,進行的調整比較小。現在回顧早年文字,有些地方,還聞得到青澀味道。可是,我很珍視這些文字,因為它們是不可複製的。每個生命階段的文字質地是不一樣的。雖然我的早年文字中時有“為賦新詩強說愁”

的做作,但是這些文字裏麵,灌注著力量、激情和理想。在這些青澀的文字中,我能感覺到自己彼時的單純,感覺到奔湧的生命能量,感覺到自己當初用大鐵錘去砸蝴蝶翅膀的雄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