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紛紛加入(1 / 2)

“沒想到鞏老竟然對方彥如此重視?”

會議室門口,孫永昌遠遠的看著這一幕,心中震撼。

昨天晚上,梁展飛從梁春明的房間出來,就找到了孫永昌,向孫永昌大倒苦水,覺得梁春明小題大做,隻是一件小事,梁春明竟然大發雷霆。

現在看來,孫永昌才覺得梁春明並不算是小題大做。

從鞏泰初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方彥的事情並不是小事。

要知道,這一次的中醫藥推介會門檻很高,即便是孫永昌也沒有列席的資格,而是作為工作人員站在一邊,隻有觀看和旁聽的資格。

這一次前來的名家眾多,論資曆,方彥的資曆絕對是最淺的,可這會兒,鞏泰初卻把方彥捧上了高台。

這要是其他人捧,孫永昌倒也不覺得是什麼好事,可鞏泰初捧,孫永昌的想法就不一樣了。

鞏泰初絕對不是那種任人唯親的人,鞏泰初能讓方彥在這個場合發言,那絕對是覺得方彥有水平,有實力。

“剛才鞏老一番話說的不錯,在中醫藥的發展中,中醫藥的藥效、劑量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方彥緩緩道:“之前我在慶州省給醫療小組成員講解病案的時候就說過,中醫藥的發展,不僅僅要結合古今,更要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每個時代的中醫都有每個時代的中醫的使命,所以我們慶州省醫療小組不僅僅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方彥這麼一說,不少人都想起了之前在網上吵的沸沸揚揚方舟事件,事件的起因正是因為黃正良把方彥的講課內容發在了《健康時報》上。

當時不少老中醫都對方彥的說法非常認可,方彥這會兒再次提起,一些老中醫忍不住點了點頭。

“自古至今,中醫藥作為中醫人治療病症的常用手段之一,藥效和劑量都是重中之重。”

方彥繼續說道:“從《神農百草經》到《傷寒雜病論》,從《百草綱目》到《百草綱目拾遺》、《串雅》,曆朝曆代,很多名家都對中藥材的劑量和藥效以及種類進行過整理和歸納,這才有了中醫藥的繁榮,有了中醫藥的千年傳承。”

“時至今日,時也易也,隨著人工種植的中藥材大量出現,中藥材的藥效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中醫人一直以以前的藥效去開方用藥,勢必會造成很大的誤差,因而重新核定中藥材的藥效,對每個產地,野生的、人工種植的中藥材的藥效進行重新確認,是現代中醫臨床治療的根本.......”

“我們慶州省中醫急危重症醫療小組成立之初,目的就不僅僅隻是治療患者,而是為慶州省中醫尋找出路,希望更改善中醫治療環境,改善中醫.......”

方彥雖然年輕,但是身份卻是慶州省保健局專家,慶州省省廳醫療小組的組長,因而講話的時候並不需要把姿態放的太低。

特別是在事實麵前,方彥更不需要太過謙遜。

“不錯,在臨床上,很多醫生往往會因為藥效問題而導致用藥無效,喪失信心,這也是中醫麵臨的現狀。”

一些老專家低聲交流著。

對於老中醫來說,他們是能做到靈活多變的,根據不同的藥材去確定不同的劑量,可對於水平不足的中醫人來說,他們用藥都是根據中藥材的種類,說穿了就是有點死搬硬套。

死搬硬套,是每一位中醫人的初始階段,也是每一位中醫人的必經之路,什麼藥材用多少劑量,他們都是根據藥典,亦或者根據前人經驗。

但是在藥效不足的情況下,原本的劑量是很難達到治病作用的,次數多了,讓新人中醫不免懷疑,中醫是不是能治病,自己是不是適合學習中醫。

明明藥方正確,為什麼卻難以治病,這也是打擊新人中醫的原因之一。

有些人能明白原因,有些人則不能明白,所以對中藥材藥效的核定,確實是非常重要的。

水平高的中醫都知道,中醫的不傳之秘在於劑量,劑量其實才是一位醫生水平高低的關鍵,也是重中之重。

同樣的方劑,在水平高明的中醫人手中,往往能發揮出讓人驚歎的效果,究其原因,正是劑量。

之後,方彥又從一些詳細的病例出發,詳細的說了一下藥效和劑量在臨床中的作用,足足講了四十多分鍾。

原本今天的活動安排因為鞏泰初的到來而被打亂了,不過對眾多名家來說,這一次的活動卻相當有意義。

上午的會議結束,鞏泰初帶來的書籍也迅速的傳揚開來,上麵的領導也針對這本書進行了討論。

三天推介會結束的時候,已經有出版社找上門來,詳細的和方彥商議了書籍出版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