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最後十年

--清末新政始末

毋庸置疑,近代是中國社會變革最劇烈的年代,也是各種社會思潮最為活躍的時代,這期間,晚清史占去了大半個曆史時期。

中國在晚清七十多年(1840-1912年)這一曆史階段到底發生了些什麼?難道真如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帝國的危機發自鴉片戰爭,然後曆經膚淺的洋務運動和胎死腹中的百日維新,爾後一路狂飆至辛亥革命,帝國大廈隨即猝然倒塌?

台灣學者王德威並不是曆史專家,但是他的一句話足以提醒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近代中國史:沒有晚清,何來"五四"?要尋找20世紀中國現代性的起源,不能僅僅回溯到"五四",晚清是一段比"五四"更重要的"轉型時代"。

宣統皇帝於公元1912年2月12日正式遜位,中國最後的王朝宣告結束。七年之後,1919年發生了在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定性在此不作評論,但是無論是肯定它還是否定它,有一個事實任何人都必須承認,即五四運動是一場規模巨大的知識分子參與的"覺醒"運動,它標誌著中國新型知識分子的崛起。那麼,這數以百萬計的新型知識分子從何而生?古語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短短七年時間豈能打造出這樣一個規模宏大的新知識分子群體?

--此為疑問之一。

再者,北洋軍閥時期,混戰無窮,白骨千裏,列強利用中國內訌爭相攫取我民族權益,大大延宕了中華民族近代化進程,讓時人及後人深惡痛絕,慨歎我民族命運之多艱。然而,大小軍閥從何而生?須知在晚清政府統轄下,它們曾被稱為"新軍",乃中國軍隊近代化之模範軍隊,何以一夜之間墮落為各自為戰的邪惡軍閥?如果整合得當,它們應該是忠於國家(帝國)而不是效忠"某大帥"的私人武裝。從軍閥混戰的破壞程度之大,我們可以猜想這支破碎的軍隊近代化水平達到了相當驚人的程度。晚清政府試圖窮國家之力打造40鎮(師)50餘萬人規模的陸軍新式部隊以及重建海軍,甚至作出了"二十至廿五青年須服正規役三年及預備役兩年"的規定,何以其經營成果反而危害後世?

--此為疑問之二。

此類疑問不勝枚舉。也許終究不會有令所有人信服的答案,但是至少啟示我們,中國在近代曆史上絕非是一個"無為"的階段。

近代中國存在向下沉淪和向上發展兩種趨勢。突如其來的西方列強對中國的肆意掠奪,致使我民族陷入半殖民地的慘境,國內部分知識分子的抱殘守缺、部分官僚的自甘墮落使這一慘境雪上加霜,這表現為向下沉淪的趨向;但是另一方麵,在危機之中開啟了從傳統向近代社會的轉型,西方勢力的介入也為中國社會的再一次更新提供了發展的契機,這則表現為向上發展的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