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343 理想 夢想以及幻想(1 / 3)

戰爭本身,滅絕人性,毫無道理可言,但是對於戰爭,曆代的人們總是保有著一種相當奇怪的榮譽感,並且因為這種榮譽感而產生了不同的階級——因為戰場上的戰鬥力強大,歐洲的騎士,日本的武士,都成為了淩駕於平民之上的特權階級。或曰武士道,或曰騎士道,雖然內容的話的確是講著“公正,忠誠,謙卑”之類的漂亮話,但是這些家夥們所做的事情不得不說都是一些不太漂亮的事情。

人是很容易被仇恨所操控而失去理智的生物,所以被仇恨驅動著的人們能夠做出殺死同類的事情也是情理當中。而戰場上的殺戮,則是完全的不涉及仇恨的無謂殺戮——你甚至不知道殺死的對手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或許他可能是入侵了領地並且造成了相當大破壞的暴徒,但是也有可能隻是被領主趕上戰場,家中還有老小的新兵。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奪取對方的生命這種事情,怎麼看都沒有道理可言吧?

但是總是有人希望能夠在那種毫無光輝的戰場上找到正義,找到值得稱讚的地方,所以吟遊詩人們讚頌著英雄,百姓們尊敬著武士,而大名們也同樣的以“武士道”的精神來標榜著自己的精神。那種似是而非的東西,事實上除了因此而起的更多殺戮外,並沒有帶來任何救贖——大名之間攻伐劫掠對方領地是常事,在討伐叛逆的時候罪及家人也是常識,所以對於這種精神的嗤之以鼻,景嗣也不是毫無理由的。

唯獨,會有例外,可以說是唯一的例外。

對於戰爭當中必然存在的“惡”,景嗣所慣有的態度是承認並且承擔,他自認自己不是好人,所以對於那些戰爭當中造成的死亡全部一力承擔。他是一個比較現實的人,很清楚善惡之間的兩元就好像是陰陽圖案一樣,相輔相成,去否定一麵而隻支持另外一麵,這是不可能的。

通常的,可以實現的願望,叫做理想;太過於遠大的,不一定能夠實現但是加以努力的話或許可能的願望叫做夢想;而完全不切實際,真的不能夠完成的願望,叫做幻想。而理想,夢想,幻想,分別對應的也就是景嗣,信長,以及龍女這三種人,景嗣的願望簡單而實際,所以他隻要是能夠過著平淡的日常生活,他就能夠過得很快樂;信長的願望過於宏大,但是正是因為其宏大所以她本人也知道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唯獨隻有上杉謙信,龍女的夢想,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夢想的不能實現,所以這樣子才會高貴吧。

正是因為遙不可及而去追求的人,或許有人稱他們是笨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恰恰就是因為這些笨蛋,曆史才會向好的一方麵前進。這些就好像是追逐著太陽的誇父一樣的人們,將自己的所有精力用在那種被稱為“幻想”的願望裏,不惜燃燒自身的精神,恰恰也是讓人感到感動的一點。

越後的士兵們說實話也並不是生長於窮山惡水的家夥,憑借著越後平原,這些衣食無憂的士兵們本來不應該是具有那種可以和甲斐山裏人相媲美的決心的。而這一切的原因,也不過是龍女本人吧。在曆來的征戰當中,每一個認同了龍女夢想並且加以追隨的士兵們倒下的時候,都會堅信著自己是為了“正義”和“義理”而犧牲的,也因為這種榮譽感,所以越後的人們會前赴後繼的在毗沙門天王的感召下奔赴那些原本和自己不相幹的戰場。而這一切的話,則都是因為龍女身上那種近乎神明的責任感和光輝。

並非是因為越後軍的強大所以才有了上杉謙信,而是有了上杉謙信所以才會有越後的軍團。或許比起謀略上,龍女可能是比不過武田萌虎的,但是除了敏銳的戰爭直覺外,她所擁有的,就是一種能夠激發人們心中最深處善良夢想的力量。對於很多武士來說,可能她也不懂人心吧,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在凝聚人心的力量這一點上,整個戰國比龍女所做的更好了的。以至於若幹年後現代的日本,不管是在越後還是在米澤。祭祀謙信公的活動都不會斷絕。上杉謙信也一直以來成為了一種象征“義”的文化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