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495 被埋沒者(1 / 2)

對於強和弱這種概念,並非有確切的絕對定義——所以,就需要通過比較來分出所謂的強弱,而像是兩代君主之間的比較,這是很多人都很感興趣的事情,過於光輝的前輩會使得後輩造成壓力,而這種事情是難免的吧。不過西國的則似乎不太一樣,或許是因為開創之主的壽命普遍較長的關係,大多數的都是隔代遺傳,不論是毛利家也好,尼子家也好,都是因為當主的過於長壽以及長子的早夭不約而同的將家督的位置讓給了長孫,而像是這樣的決定本身或許對於繼承人來說就是一種嚴重的壓力。

像是如今的尼子家當主,尼子晴久就是如此的典型——比起充滿了光輝的爺爺尼子經久來說,晴久的確也是擁有一個合格家督應該有的品質。即使在最初的擴張當中遭遇了挫折,這些年來他也一直在挽回自己的過失,不停的主張收複失地並且重新回歸當年的西國霸主地位。然而有的時候對於一個人來說,並不是什麼事情都會有重來的機會的,僅僅隻是一次的錯誤,就足以斷送一個人的一生。

誰年輕的時候沒有做過幾次蠢事?如果說不經曆挫折的話,那麼是不會任何成長的——區別僅僅在於,為了挫折而支付的代價有多大而已。

原先歸順於己方的毛利家叛離成為獨立大名這是尼子晴久上任以來所遭遇的第一件重大的挫折,對於這件事情本來說,單單的不過隻是因為毛利家勢力的膨脹以及毛利元就其個人政治手腕的高明而造成的,即使是祖父尼子經久也隻能承認了的事實。然而總是會有質疑年輕人能力的前輩刻意的將這種事情和晴久的資曆聯係起來進行思考——如果說是經久時代的話,那麼一定不會這樣子的,這種奇怪的想法毫無道理,可是卻被相當數量的人認同了。

於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一樣,以質疑自己的新宮黨三千騎作為核心,出征安藝接著想要讓叛離的毛利家重回尼子的統治,如果能夠成功的話,那麼憑借打敗了西國智將的功勳也的確是可以成功的獲得威信,然而最後達成的結果,卻是相當巨大的失敗。

家臣也好,叔父也好,都在討伐戰當中損失殆盡,陶晴賢和毛利元就的組合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夠輕易抗衡的,如果僅僅是如此的話,那麼或許還有卷土重來的機會,然而當這個消息傳回了大本營,將自己的祖父尼子經久活活氣死之後,晴久本人的身上就背上了不可能推卸的責任——之後不管是做出如何的行為進行贖罪,都已經再也沒有辦法抹殺這個曾經的汙點了,再如何的擴張領地,身先士卒的取得勝利,國人眾們依舊還是開始紛紛叛離自己而投入毛利的懷抱。和武田四郎勝賴一樣,尼子晴久也同樣是因為先輩的功業而被壓得喘不過氣,如果武田勝賴能夠從中獲取教訓的話,那麼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

攻下高天神,一路進取想要把自己父親的軍旗插在京都城頭,即使是在織田德川聯軍的打擊下喪失了所有精銳卻依舊不放棄自己的野心,呆在甲斐想要組建一支不同於父輩的軍團,積極的幹涉其他勢力的內務參加禦館之亂——能夠在那樣子的合戰失敗之後站起來的勝賴絕對不是什麼懦夫,比起那些一路高奏凱歌的勝者,能夠接受失敗的事實但是拒絕接受

晴久和勝賴一樣,他們不缺乏勇氣,也不缺乏成為一個合格領導者的任何素質,他們所欠缺的,不過僅僅隻是讓他們成長的時間而已——沒有一蹴而就的名將,如果說假以時日的話,充滿了進取野心以及一些治理經驗的他們大概真的會有一天成為合格的家督然後獲取爭奪天下的資格的。然而上天並沒有交給他們這個機會的意思。

島清興的四萬大軍直取出雲,身後還有著五千越前軍團的助勢——自景嗣收手之前,他已經不停的向西國派遣增援,原先預計六萬的征伐軍在不斷的添勢之後已經達成了近乎十萬的可怕數量。在這種兵鋒麵前尼子家被所有人當成了棄子,而要不是織田家的政策過於苛刻,對於投降的豪族並不會有任何好臉色的話,那麼這些家夥大概會比誰都投降得快。

不過,島清興這裏的心情,又會比尼子晴久好上多少呢?

要是有著機會帶領少量部隊去擊潰大量敵人的話,那麼她也會有證明自己的機會了,不過現在的情況是有著大量部隊去圍攻對方少數的情況下,即使勝利也不會有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

人從來不是什麼容易知足的家夥,他們崇拜英雄,但是卻對於英雄有著相當苛刻的定義。似乎英雄本來就應該是那些冒險才能夠取得的稱號,所謂英雄者,一定要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或者說一騎當千創造奇跡才可以。而對於那些默默守護著他們的生活的普通人嗤之以鼻——所謂的亂世出英雄大概就是這樣子的定義吧,因為僅僅隻有亂世當中才會有符合他們心理條件,創造奇跡的英雄出現。至於日常生活當中的那些“英雄”,是不會被承認的。

明明已經在戰場的每一個地點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又會被因為同樣的原因而被認知成“搶走了下屬的工作”,明明已經鞠躬盡瘁了卻還是得不到別人的承認——每次軍議的時候,人們總是會表麵上一副恭敬的樣子然後唯唯諾諾的答應著島清興的話,然後自顧自的展開作戰,這些心高氣傲的武士們想必若對方不是禦台所的話,就連這些基本的尊重都不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