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616 孤身一人的旅程 其四(1 / 3)

完美的軍人和武士,這種形象餘一直以為是不存在的——或許人的天性就是不喜歡完美的東西。所以即使是表現的再怎麼好,也會有人不遺餘力的抹黑隻是為了證明其並非十全十美。

現在想想,這樣子的舉動還真是一種孩子氣的行為啊——即使是證明了對方並不完美,那麼也未必就能夠表明自己能如何。而被抹黑的家夥,說實話也不會在乎自己是不是能夠真的完美下去。而西鄉盛隆和上杉謙信兩個家夥就是其中的代表。

想想的話,多少還是有一些感歎的,雖然的確是過了一段時間,不過區區隻是九年前的事情餘還是能夠記得的——長久的歲月使得餘的記性開始變差,一些太過於細枝末節的事情已經完全沒有辦法記起了。但僅僅隻是九年的話,應該還是處於近期記憶這種地步的。

那時候的話,還是政府軍勝利的時刻吧,倒幕軍是幕府軍的三分之一,但是在京都附近的會戰卻是倒幕軍的勝利——那時候的攘夷誌士還能夠和武士們通力協作,接著對於德川家的旗本武士發起攻擊。在江戶無血開城之後,也就是那個名叫做西鄉的家夥發起了對於西北地區的征討而結束了那場內戰,那時的話,餘倒是也在江戶見過那家夥一麵。那小子當時還是一副意氣風發的樣子,接受了近衛軍都督以及陸軍大元帥的軍銜,然而誰又能想到,如今的這個家夥,卻會成為領導西南叛亂,被革除了官職的罪魁禍首呢?

說到底的話,還是立場的問題吧。

原先的攘夷誌士們所做的。不過隻是想要把外國人的權益收回來接著用來發展國力,但不過即使是薩英戰爭的勝利,也不能代表藩主們就真的是那些西洋人的對手——幾艘鐵甲艦,幾座炮台根本不可能和西洋本土的艦隊相比,真的硬要和西洋人作對的下場,前些年裏隔壁鄰居的清已經在鴉片戰爭當中展示了後果。所以。當攘夷的道路行不通之後,誌士們就改變了策略成為了改革維新派。就策略來說,還是相同的,而不同的隻不過是利益的奪取對象從對外改變了成了對內。

首先被打倒的是擁有全國最多土地的藩主還有將軍,但是就實際上來說,這些家夥的日子依舊很好過,就拿德川家的後人來說,擁有著七十萬石石高的日子怎麼可能會貧窮,令人倍覺諷刺的是。真正利益被剝奪的,真正幾乎喪失了生計的,卻是一直以來幫助著倒幕軍的四強藩武士們——是這些人把天皇送回到了東京的皇居,但是那個他們所擁戴的天皇頒布了廢刀令還有限製士族的命令之後,還真是不知道他們會作何感想。

餘想,那是一種被背叛了的感覺吧——明明是為了誰而戰,卻被那個人所背叛,最後喪失賴以為生的手段之後。淪為了流浪者,武士們為了戰爭而鍛煉出來的無窮武練和技藝都和他們的武士刀一樣已經不被需要了。

武士。本來就是戰爭所用的工具而已,對於工具來說,使命達成之後,就是應該被銷毀的時刻了。

而西鄉盛隆隻要是為了這些人而戰鬥的話,那麼他就無法取勝——餘想,那種事情說不定他也知道。但是麵對這一些必定會被淘汰的東西。有的人會選擇放手然後保存自己,也有的人會選擇不放手然後與其一起被淘汰。

而像是這次的話,就是這種事情的典型。已經身為陸軍元帥的情況下。不管如何西鄉都已經和所謂的“下層武士”沒有了半點關係。但是這個理想的老軍人或許是時刻的都把自己當成了一個下層武士來對待。因此,他這次也僅僅隻是為了保護幾個軍校的學生的過激行為而掀起了一場席卷西南的叛亂——在初次的戰敗之後,政府軍已經投入了更多的力量。越多越多的兵艦組織了敵後挺身隊襲擊他的後方,恐怕,這個“最後的武士”已經距離覆滅不遠了。

……

北陸,東海道,還有中山道當中最為適合上洛的絕對是東海道這並不是沒有原因的——中山道以及北陸道都太過於狹窄,而道路當中也缺乏補給,沒有可以用來停駐補充糧草的地方,所以相對寬敞並且富饒的東海道的確是上洛的最好道路。曆來武田選擇這條道路,也都是因為這種原因,不過選擇北陸的話,那麼上杉也是有著自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