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的這一番表白,讓人感動。『可*樂*言*情*首*發()』五代梁唐晉漢周,隻有後唐和後周進入曆史“正朔”,還算讓人勉強肯認。
在這裏說說“正朔”。
本來“正朔”指的是一年第一個月第一天的開始。正,是一年的開始;朔,是一月的開始。曆來新的朝代開始,都要確定王朝開始第一天的年月日與前朝不同,史稱“改正朔”,意思就是,王者得政,從這一天開始。從此,“改正”“易朔”,簡稱“正朔”,就演變成為政權合法性的意思。
後唐、後晉、後漢,雖然上溯其祖為沙陀人,但因為已經融入中原,並且立朝操練的又都是唐代以來的製度,故在大唐與大宋之間,史家一般承認他們屬於中原帝國。加上後梁、後周,從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總五代,就成為唐宋之間的“正朔”王朝。當然,也有人不承認五代是“正朔”,譬如,船山王夫之先生,在他的《讀通鑒論》中,就有一段意味深長的“微詞”,來說五代的正朔問題。不過“微詞”是一個方麵,曆史,從結構上看,還是需要一個連續性。不承認五代為正朔,三千年的朝代演替就要出現一段空白。所以中國的正史“廿五史”,在“唐史”(《舊唐書》和《新唐書》)之後,“宋史”(《宋史》)之前,還要有“五代史”(《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
“廿五史”中,異族進入中原,爾後融入中原,成為“正朔”王朝,這樣的例子不獨五代有,考察下來,各部史書幾乎都可以看到“異族”政權的影子。《魏書》《北齊書》《北史》《遼史》《金史》等,更是與中原王朝並行的分裂時代記錄,彼時之北魏、北齊、大遼、金人,從不懷疑自己是“正朔”;而《元史》《清史稿》幾乎就是“異族”“入主中原”的全紀錄。說蒙元、滿清是中原“正朔”,容易引起爭議,但“民族融合”這個主題詞事實涵蓋了“正朔”這個主題詞,是比“正朔”還要宏大的敘事。這樣思考曆史問題,也許可以避免一些爭議。
後唐的族群沙陀,原屬於西突厥,祖上為北匈奴,後遊牧於今新疆準噶爾一帶。唐末時,參與大唐平叛有功,被賜姓為李,開始與中原文化融合。五代時,有許多沙陀人由異族而融入中原。後唐、後晉、後漢,這些中原帝國,其實都是沙陀人建國。但就是這個沙陀人的後唐,卻自命為大唐的繼承者。後梁不是滅了大唐王朝嗎?好,現在我李氏家族又滅了你這個後梁,重新回歸大唐正統。所以李存勖的“唐”是接著李世民的“唐”繼續曆史敘事的王朝。但因為它畢竟在“後梁”之後,所以史家為了區別於李世民的“大唐”,稱它為“後唐”。但在李存勖等人那裏是不這樣看的。他們以為他們就是大唐朝廷的合法繼承者,屬於大唐“正朔”。我與大部分史家意見一致:後唐,雖然事實上不屬於李世民的“血統”,也不屬於大唐的“政統”,但就曆史“正統”考察,後唐可以稱為是中原帝國繼大唐、後梁之後的“正朔”王朝。
有幾個大臣一本正經給明宗李嗣源上表,說要“改正朔”。李嗣源猶如進入五裏霧霾之中,倆眼一片模糊。就問左右啥叫“改正朔”。
左右向他啟奏:“先帝姓氏‘李’,乃是大唐所賜,所以就認了唐昭宗皇帝做先祖,國號為‘唐’。現在朝廷大臣不願意讓陛下稱‘唐’,因為‘唐’的國運已經衰亡,請考慮回歸當初沙陀族的先祖,更改國家的名號。”
不料李嗣源聽到這一番話,竟然掉下淚來。
他說:“我十三歲就跟著獻祖,以後又跟從太祖和先帝,冒著兵刃?石血戰多年,為大唐王室雪冤,這才蒙受恩惠得以編入大唐宗親屬內。太祖的事業,就是我的事業;先帝的天下,就是我的天下。我兄之後,我這個兄弟來繼承。至於國運的衰亡還是興隆,我理當身受。不能改!”
獻祖,就是李國昌,原名朱邪赤心,沙陀族人,輔佐大唐有功,賜姓李。太祖,就是李克用,李國昌的兒子。先帝,就是李存勖,李克用的兒子。李嗣源的意思是,他一家三代都是大唐王朝的功勳之臣,因此不能背叛大唐。
李嗣源不改國號,所以五代曆史時期留下了“後唐”這個帝國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