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從軍三人坐火車抵達大同,出了火車站直奔礦務局。
大同煤的開采曆史非常久遠,早在北魏年間就有了明確的記載,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裏就記載了這樣的情況,“……山有石炭,火之熱同焦炭也”,這個“山”,指的就是大同馬脊梁溝和口泉溝之間,盛產煤炭的山。
等到了明清時期,大同的采煤業已經非常發達,對煤炭的應用也更為廣泛,早在鴉片戰爭前後,就開始有地方豪強開設煤礦謀求私利。
在1907年的時候,為了統一所有煤礦的礦權,由官方出麵承辦了保晉礦務有限總公司,在1929年的時候,又成立了晉北礦務局,由山西軍閥閻錫山一手操持,壟斷了整個大同地區的煤炭產業。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鬼子打進中原,在十月份的時候就全麵占領了大同煤礦,從那之後,這裏就成為了日本人的能源供應基地。
為了能產出更多的煤,日本鬼子無視礦工的健康和生命,用武力強迫的方式讓礦工夜以繼日地挖煤,遇到礦工有生病不能工作都會被丟進廢棄的礦道內,是名萬人坑,前後謀殺了六萬多名礦工。
等到解放後,大同煤礦全部收歸國有,直屬國家管轄,在剛剛成立的時候,這裏已經有八個煤礦,後來又陸續增加到十五個。
在礦務局辦公樓,副局長郭占山接待了他們,表明過來意,郭占山表示全力支持,先安排霍從軍三人入住招待所之後又安排了專門人員負責帶著霍從軍他們去挨個考察煤炭質量。
霍從軍道:“我們就先從最近的一礦開始吧。”
陪同人員叫張金鬥,是武裝部的副長處,當即表示同意,“我們這裏離著一礦也最近,就按霍廠長的意思,從這裏開始,順便也帶你們參觀一下萬人坑。”
從辦公樓出發,十幾分鍾車程就到了一礦,一礦是代號這裏的正式名稱叫煤峪口,建國後為了不忘日本人罪行,專門修建了萬人坑的外圍,並且建立了煤礦礦工遇難展覽館。
在張金鬥的陪同下,霍從軍一行先參觀過展覽館,又參觀了萬人坑,隻見萬人坑裏白骨累累,有的白骨還保持著向外爬的姿勢,有的則是痛苦地佝僂著。
“日本鬼子太可惡了!”小富義憤填膺道。
參觀過後,一行人又乘車往裏行了幾百米的路,來到煤礦坑口,到處都是煤粉,地麵上是厚厚的積塵,空氣裏也彌漫著許多粉塵。
霍從軍道:“這麼些煤粉應該利用起來,一來可以讓環境更整潔,二來也不浪費。”
張金鬥笑道:“到哪都是這樣。”
開放後,全麵放開了,下麵對於怎麼發展都沒有頭緒,更沒有人理會這些,整個大同都是黑山黑水,霍從軍他們穿的淺色襯衫,沒一會就都變成了黑色。
看過煤峪口礦的煤,霍從軍問過朱大民的意見,朱大民表示,“我們再去別處看看。”
張金半道:“行,我們去二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