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貞觀之歌》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可喜可賀。作者楊友今是我當年在湖南師大中文係任教時的學生,更加感到榮幸。推而廣之,凡文學湘軍和茶子花派的新作出現,我都動之以情,拍手稱快。在美國逗留期間,當我在書店的書架上看到了唐浩明的三大部與楊友今的《文天祥》、《大唐神韻》等作品,真是格外親切,並引以為自豪。著名文藝評論家雷達看了楊友今的曆史小說,在信中對他說:“作品所描寫的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變大人物,沒有相當的學養、魄力和藝術手腕是難以駕馭的。”又說,“感到你很注意文學性、情節性、細節刻畫,且在語言上追求生活化,盡可能拉近曆史與現實、古人與讀者的距離。”
既然已有肯切的評價,似乎無需多言,以免畫蛇添足。然而細細一想,把楊友今的新作與以前的作品對比一下,覺得新作的主體重構能力更見功夫,無論是意象化、心靈化和審美化都顯示了突出的特色。隋唐鼎革之際,群雄逐鹿,滄海橫流,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李淵和李世民父子晉陽躍兵,揮師攻占長安,奠定國基。玄武門事變,李世民繼承皇位,開創了最為史家所稱道的貞觀之治,並得到了古今中外的一致公認和尊崇,在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上添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史書和文學作品都讚譽這位貞觀皇帝是蓋世英主,千古明君,各少數民族部落和大小國家紛紛歸附,尊稱他是天可汗。小說最後一章中作者以抒情的筆調寫道:“譽滿九州內外的明君、天可汗,走完了人生的曆程,走進了曆史。享年五十二歲。他的崛起充滿了傳奇色彩,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和傳說,受到史家及民間的推崇、頌揚。蓋世英主,幾個世代難得出現一次。夏商周三朝,將近二千年,九十位君王,有明顯作為而被後世稱道的,不過六七人而已。李世民掃除隋末的災亂,行狀猶如商湯王、周武王;政治清明,君臣同心同德,百姓安居樂業,幾乎可以媲美周成王、周康王;雄才大略,開拓疆土,比漢武帝有過之而無不及;廣開才路,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簡直可算他的一項‘專利’一一在曆朝曆代的帝王中,再沒有第二人。雖然難免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和過失,但自西漢以來,功德兼備的皇帝,非他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