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文成公主入吐蕃(2)(1 / 2)

說起這次求婚,還有一個“六難求婚使”的傳說。據說當時有若幹國家同時向唐太宗請求迎娶文成公主。一時難以決判,於是李世民便設置了六道難題,隻有把這六道難題全部破解者,方能迎回公主。

第一題:把一根柔軟的絲線穿過九曲明珠的細孔。

那細孔又彎又繞,絲線根本無法穿過,別的使臣都急得抓耳撓腮,就是毫無辦法。祿東讚則把絲線的一頭係在一隻大螞蟻的身上,讓螞蟻從一頭鑽入,同時在明珠的另一頭抹上蜜糖。這樣借著螞蟻的努力,絲線很輕鬆地穿了過去。

第二題:親子鑒定——匹配一百匹馬駒和一百匹母馬的關係。

其他的人要麼按身形,要麼按顏色,可是都無法完全、正確地區分出來。祿東讚的做法是:先把母馬和馬駒分開關上一夜,待到第二天放出來時,早已餓得難受的馬駒們會主動跑去自己的母親那裏找奶吃。自然問題又解決了。

第三題:各國使者團須在一天內喝完一百壇酒、吃完一百隻羊,完了還得把剝下來的羊皮揉好。

別的使者領了題目後就急急忙忙回去殺羊、喝酒,結果弄得滿地血汙,自己也醉成一團,揉羊皮估計隻能在夢裏做了。吐蕃使團在祿東讚的安排下,按順序,慢慢地殺羊,小口喝酒吃肉,同時揉羊皮。結果不到一天,所有的事情都辦完了。

第四題:從一百根兩頭一模一樣的木頭中分出根和梢。

這題可真是要命。幾乎所有人都一籌莫展之際,祿東讚率領的吐蕃方麵再次獲勝。他們的做法是:把木頭置入河中,根部較重,在水中的位置靠下,梢部則相反。

第五題:夜間召集所有使者前往宮中看戲,散場後讓大家自己走出宮去。皇宮很大,很多建築又都非常相似,加上幾乎所有的人都是第一次進皇宮,迷路的不在少數。祿東讚是個有心的人,在入宮時就在沿路做好標記,所以他隻要按照標記的指引就可以順利走出來了。

第六道:最後一道也是最難的一道,在同樣裝扮的三百名姑娘中找出文成公主來。

三百名佳麗看得在場所有人都眼花繚亂,難以識別。祿東讚由於機緣巧合,結識了一位曾經服侍過文成公主的大娘,知道了文成公主的體貌特征(據說是一顆痣的美麗傳說)。於是,祿東讚再次成為了最後的贏家,為自己的讚普打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順利完成了求婚的使命。

拉薩大昭寺和布達拉宮內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關於這個故事的精彩壁畫。

這段故事十分動人有趣,但是我更願意把它當做民間智慧的結晶,作為千古流傳的佳話,但不作為可信的曆史。

首先文成公主不是皇帝之女,她的公主名號也是為了出嫁而加封的,不可能早已名揚各國,引來一大堆的愛慕之人。

其次,當時國與國的聯姻政治色彩極濃,其中的關鍵在於結親二者的身份,以及兩方政府的態度,與當事人本人賢愚、美醜關係很小。

第三,從這幾個故事所描述的事情來看,特別是第二和第三道題帶有很強的遊牧生活色彩。在農耕文化占主導的中原地區,馬匹不是常見之物,更不用說辨認母馬和小馬的關係了;殺羊在日常生活中則是專業行為,有專門的屠戶負責,而且在中原被宰殺的牲畜中,豬的比例貌似比羊還要高出不少。至於揉羊皮的事情,大家隻要想想啥叫揉羊皮,揉羊皮作何用場,以及怎樣揉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有多少中原人知道就清楚了。

唐代大畫家閻立本所作《步輦圖》,即是對當時唐太宗接見祿東讚這一場景的真實再現。

不過,祿東讚的才能和機智卻是有跡可循的。不用看他做得如何,看李世民的反應就知道。

李世民對祿東讚的外交禮節和出色的應對十分欣賞,認為是個難得一見的人才,在吐蕃國內定會有產生較大的影響力。為了結交祿東讚,為以後與吐蕃的交往鋪好道路,李世民決定先來一次級別較低的和親——把琅琊公主的外孫女段氏嫁給祿東讚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