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馬邑之後,呂晨所部就停了下來,這裏便是他們以後的大本營了,也是新的起點。
本來雁門郡的治所在陰館縣,但被先到的陳宮和張遼遷徙到了馬邑。原因很簡單,雁門隻是一個起點,而後,他們還要往西北擴張,奪回定襄五原,甚至是朔方。由此,馬邑這個樞紐作為大本營,顯然就比陰館要更加合適。
到目前為止,雁門郡十四縣皆被張遼高順等人拿下,當然,大部分縣城都是主動投降的,沒有打仗。這年頭,節操這種不能吃的東西大家都不是很重視的,誰派兵來了,他們就投靠誰。
此前,張遼高順已經收編了雁門郡的巡兵,結果讓人很無語。整整十四城的巡兵加在一起不到三千人,其中關隘重鎮樓煩馬邑就差不多一千人,再除去治所陰館四百多人。也就是說,其他十二城平均每個城就一百來號人。
人數少就算了,質量還相當磕磣,好多人沒有鐵製武器,士兵們拿著木棍竹竿就不說了,隊正們鎧甲上的鱗片還特麼是畫上去的!
而陳宮在縣城找到的文案上記載的卻又是另一番模樣,上麵說巡兵和邊軍數量是一萬二千人,且裝備精良,戰力強悍。由此可見漢末邊境守備荒廢成什麼樣了,這不是吃空餉,而是因為朝廷根本就沒派餉,加上北方百姓又大量南逃,就自然形成了這番局麵。
所以並州是漢末三國時代被外族入侵最為頻繁和慘重的地方,幽州因為有白馬將軍公孫瓚,西涼因為有馬騰韓遂等人鎮守,所以都還挺穩固。而並州,鮮卑入侵五原朔方等地就不說了,就連內附的南匈奴都隨時趁火打劫,當年呂布殺董卓後被逼出長安,匈奴就沿著秦直道南下關中大肆劫掠,甚至還搶走了蔡文姬,給文姬姐姐種上了幾個孩子。
張遼收編的巡兵作用不大,隻好再度打散了讓他們分散在各個縣城維持治安,盼著能從百姓中招募兵勇。而後,陳宮就用數據打消了張遼的念頭,原本雁門郡有三萬戶人,合二十多萬人口,可是現在,死的死逃的逃,隻剩下三分之一了,種地都不夠,還招兵?招了兵有糧食養?
本來還有一招軍屯農的,陳宮和張遼都向呂晨建議過,結果直接被呂晨否決掉了,他不想學曹操,不搞計劃經濟不搞大食堂,他隻相信市場經濟。
雁門人口凋零,但希望還是有的,原本留下的七八萬人口,再加上陳宮這幾天又收留了從南部山裏出來的三萬流民,人口也是擴充到了十萬。
十萬人養一萬兵,這是一個最低的底線,所以,誰也不敢再提擴軍,五千河內兵,加兩千呂布的兵馬,再加三千巡兵,剛好一萬。
於是乎,擴軍的事情就這樣被按下了,呂晨還為士兵加薪,大大提升了士氣。
呂晨吩咐了兩百陷陣營和八百虎賁好好休息,並準備糧草輜重,二月初十出發去救援公孫瓚,這幾天,他自己卻沒有閑著,到處去看流民開荒的場景。
陳宮內政是一把好手,短短三天時間就把三萬流民安置妥當,分發了糧食和簡易農具,安排在荒廢的土地上,準備讓他們開荒種地。這些流民比陳宮更著急,還沒搭房子就先開始刨地了,農時馬上就要過去,再不種地就不會有什麼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