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蔣介石的自述並不真實,因為他絕不是一個與世無爭的閑人隱士,事實上他沒有一分鍾停止暗中操控軍隊和局勢,沒有一分鍾不挖空心思對付政敵企圖奪回寶座。僅僅一年之後,他重新複出宣誓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隻不過就職地點已經改在彈丸之地的孤島台灣,從此他更加依靠槍杆子維持其獨裁統治,一刻也不敢放鬆,直到咽氣的最後一分鍾。
對於戰爭失敗,蔣介石是這樣總結的:如果他不下野,共產黨就不會獲勝,中國就不會被俄國控製,美國也不會覺悟到中國的地位有多重要。他不下野中國就不會亡,但是眼看世界大戰無法避免,他既然不能挽救這場浩劫就不如下野,讓俄共猖獗赤禍蔓延到亞太甚至全世界,到那時美國就不能不負起責任了。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此次革命剿匪之失敗,並非失敗於共匪而乃失敗於俄史(斯大林),亦非失敗於俄史(斯大林),而乃失敗於美馬(馬歇爾)。”(《蔣介石日記》,美國胡佛研究院館藏)
一九四九年1949年的中國無疑來到了一個新舊時代交替的曆史路口,下野後的蔣介石清楚地聽見曆史前進的腳步正在隆隆地朝著自己逼近,排山倒海不可阻擋。他每天都在關心局勢,他的溪口老家臨時拉起軍用電話線,架設天線,各種電報、彙報、請示和情報源源不斷彙聚這裏,晝夜響個不停的電話和忙碌的大功率電台把“豐鎬房”變成了臨時指揮部。現在他最後的希望就寄托在那條滔滔萬裏的長江天塹上,如果長江防線能夠暫時阻攔共產黨的進軍腳步,那麼無論和談也好,反攻也好,都給了他一個喘息之機,給他重新出山收拾殘局預留一個伏筆和空間。
但是曆史的車輪無情地碾碎了統治者的夢想。
四月二十一日4月21日,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兩天後南京被占領,一麵勝利的紅旗在總統府門樓上冉冉升起。這一天蔣介石在其日記正頁一字未寫,留下大片空白,右邊欄外卻記下幾個醒目大字:“戴戎光叛變,南京撤守。”
與他的不著一字相反,他的老對手毛澤東則意氣風發心潮澎湃,揮毫寫下一首昂揚詩篇《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勝利豪情溢於言表: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