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隻有不善於解決問題的人。
隻要你善於尋找方法,一定能找到最完美的答案。
說到要解決問題,可能有人就會說:“可以啊,請你告訴我解決問題的技巧吧,我早就想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大能人了。”
像這種“拿來主義”、“坐享其成”的心態,是不利於解決問題的。要解決問題,你得學會自己想辦法。
那麼,怎樣尋找問題的答案呢?
克服恐懼,激發熱情--打好心理戰
克服恐懼心理
激發對工作的熱情
遇到困難時,要克服恐懼心理,找準方法,迎難而上,讓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1.克服恐懼心理
我們看到,一些員工對日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存在恐懼心理。一旦有了恐懼感,就缺少了麵對問題的勇氣和信心,進而選擇逃避。
其實,恐懼和逃避大可不必。因為問題就是問題,你再恐懼,還是要解決的。一個人一旦對問題產生了恐懼心理,反而會害怕問題,以致亂了方寸,不知道如何解決。至於逃避,那更是一種不可取的消極心態。
怎樣才能消除對問題的恐懼心理呢?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上書房大臣傅恒的兒子福康安小時候非常膽小,在人多的地方或者見了生人,常常不敢說話。傅恒為了消除兒子的這種恐懼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鍛煉兒子。一是常帶他去人多的地方,慢慢消除他對生人的恐懼心理;二是在府內對仆人訓話時,讓他站在身邊看,有時候也讓他說幾句,讓他有一種作為主人的優越感,以此培養他的自信心。
大家想一想,連出身富貴的上書房大臣的兒子都有恐懼心理,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所以,員工對問題有恐懼心理並不奇怪,重要的是要克服這種恐懼心理,讓自己直麵問題。
我們來看,清朝名臣傅恒是怎樣教兒子克服膽怯心理的。
傅恒說:“在對很多人講話時,要把下麵的人看做石頭。”福康安記住了父親的話,心裏暗下決心一定要克服恐懼心理。在福康安十幾歲的時候,傅恒想讓兒子曆練曆練,就讓他帶兩個仆人去外地辦事。福康安一行人來到一個縣城,並在縣衙住了下來。那個縣城附近的山上聚集了一夥打家劫舍的山賊。福康安得知後,想到父親經常教育他要為老百姓辦實事,於是就想消滅這夥山賊。他向縣官了解到這幫山賊隻有100多人,就讓縣官組織青壯年配合衙役一起上山。縣官從各鄉征集了300多個青壯年,但這些來自各鄉鎮的青壯年非常散漫,福康安需要對他們進行訓話。在給這些人訓話時,福康安心裏非常緊張,不知道如何開口,後來,他想起父親教的克服恐懼的妙招:把下麵的人看做石頭,於是馬上調整心態,很快讓自己平靜下來。結果,訓話很成功,現場的人很受鼓舞。後來,他帶人消滅了那夥山賊,並因此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膽怯心理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消除的。先天不足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做後天的彌補。福康安如果不聽父親傅恒的話,不在關鍵時刻及時調整自己,就不會有那次立功的機會。
在電視劇《張小五的春天》裏有這樣一段故事:張小五看到一個女青年在橋底下徘徊,一副要輕生的樣子,她就過去安慰那個女青年。原來那個女青年是學校最有潛力的歌手,學校推選她參加電視台舉辦的歌唱大賽,她也努力訓練了很長時間,結果參加預賽時,她因為有恐懼心理,所以落選了。女青年覺得對不起學校的推薦和自己這段時間的努力,於是,就產生了輕生的“逃避”念頭。她以前在橋底下練唱歌時,張小五聽過好多次,她的歌唱得很棒。張小五知道她是參加預選時對評委產生了恐懼心理,就告訴她問題的原因,並對她說:“你在橋底下之所以唱得好,是因為你的聽眾是橋墩子。參加預選時,你要把評委也當成橋墩子,這樣的話,你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