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少些借口,多些行動(1 / 1)

 開展“不找借口找方法”的培訓和談心活動

 強調行動的重要性

 搞執行力比賽

我在講授企業管理課程時,常和聽課的企業老總們探討員工的話題。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傑出的員工行動快,平庸的員工借口多。

由此看來,一個借口多多,不願行動的員工,是不會被領導欣賞和器重的。在我看來,最好的方法就是“拋開所有的借口,立刻行動起來,先做了再說”。

記得我在東莞市一家規模較大的港資企業進行企業管理輔導時,遇到這麼一位“借口型”主管。總經理首先問他所在車間的“7S”為什麼沒做好,他說是訂單多,員工都在趕貨,沒時間推進“7S”;其次問他負責的生產線為什麼跟不上公司的生產計劃,他說是員工的積極性不高,產量低;再次問他部門的產品合格率為什麼低,他說是員工的品質意識不夠;最後問他部門的員工流失率為什麼比別的部門高,他說是員工對公司的薪酬和待遇不滿意……不論問他什麼問題,他都是一大堆的理由,並且都是別人的錯,自己一點兒責任也沒有。

說明:“7S”是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afety)和節約(Save)這7個詞的縮寫。

不論是幹部還是員工,一旦能夠找到一大堆的理由,就是想要推卸責任了。這位“借口型”主管就是一個例子。隻要誰說他負責的部門不好,他就能找出很多理由。實際上,找這些理由,無非給自己沒做好工作開脫,證明那不是他的錯。

俗話說:“工作搞好搞不好,關鍵看領導。”有什麼樣的主管,就會有什麼樣的員工。這位“借口型”主管帶出來的員工,也是借口多多。所以,這個部門的工作一直處於落後狀態--甚至拖了全公司的後腿。為了改變這個部門的被動局麵,我和總經理分別找這位主管談話,想讓他做自我調整。但談話後依然沒有大的改觀。

在用人方麵,我堅持的觀點是“多換思想少換人,不換思想就換人”。在找這位主管談話沒有產生效果的情況下,我和總經理討論撤換主管。於是,這位“借口型”主管被人力資源部調去研發部當技術員。他自己覺得很沒麵子,在調令下達第二天就辭職了。後來,我們給這個部門配了一個“行動型”的主管。

任何一個企業和單位,都不會讓一個喜歡找借口的幹部或員工待在一個職務上太久。企業要發展,就必須要求所有的員工多一些行動,少一些借口。因為行動能使人進步,而借口隻能使人更加落後。

這位“行動型”主管按照我給他的建議,上任第一個月,在“消除借口,趕快行動”方麵重點做了三件事。

第一,開展“不找借口找方法”的培訓和談心活動,調整大家老是找借口的心態。

一個人的心態是可以通過培訓和談心改變的。員工們認識到了“找借口”對自身成長和對公司發展都不好,就會自覺改變自己,少找借口,多行動。

第二,強調行動的重要性。

這位“行動型”主管之所以能從一名普通的員工成長為主管,從很大程度上說,就是得益於他不找借口,比別人行動快的積極態度。我讓他把自己的成長經曆向員工現身說教,讓大家認識到,找借口沒有出路,隻有積極行動,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大家都積極行動了,整個單位的業績就提升起來了。

第三,搞執行力比賽。

比賽的規模有大有小,方式靈活多樣。公司通過這樣的比賽,可以激發員工的工作激情和積極性,這樣工作起來,效果會越來越好。

第一個月還沒結束,這個部門的工作效率就有了很大的改觀,生產計劃達成率提升7個百分點,品質合格率和員工流失率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並在車間“7S”評比中,獲得第四名的好成績。其實,不管是幹部還是員工,隻要消除了找借口的心態,行動力和執行力自然就提升起來了,工作的效果也就立竿見影了。

從案例中“借口型”主管被公司降級和“行動型”主管被委以重任,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借口是職場的天敵,行動是進步的階梯。

記得有一次,我在江門市委黨校講企業管理課,一個學員向我請教兩個問題:優秀的員工贏在哪裏?平庸的員工輸在哪裏?

我告訴那個學員:“廣義的解釋會有很多,狹義的解釋是:優秀的員工贏在行動,平庸的員工輸在借口!”

其實,優秀和平庸的差別就在於,你是在多行動,還是在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