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次考試(2 / 2)

教書多年的李德林還未從震驚中回過神來,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難道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天才嗎?如果有,那麼張思楊應該算一位。

星期四的上午,張思楊已坐在古豐中學的考場上。重生之前張思楊參加的高考實行3+X方案。99年S省的高考實行3+2方案,文科生考語文、數學、英語、曆史、政治五門課程。每門課150分,總共750分。當考完最後一門課時,張思楊輕鬆地走出考場。

星期一的上午,張思楊又來到初一(二)班上課。

“這幾天發生什麼事,你怎麼沒有來學校上課呢?”同桌梁文荷關心地問道。

“我這幾天生病了。所以沒有來學校。”

在以後幾天的課堂上,張思楊上課總是心不在焉,好像在思索什麼事情。有一天,張思楊拿出一本《在北大聽講座》(注:此書99年還沒有出版,小說允許適度地虛構)

送給同桌梁文荷,並在書的扉頁寫了一行字:“在北大等你。”張思楊知道,他將離開初一(二)班這個集體,雖然有些不舍。

“沒有什麼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陰、有寧靜的港灣/我是不係之舟。”張思楊坐在高三的教室裏默默地念著。

又是新的一周。

初一(二)班。張思楊的座位上沒有人,隻是放著一本書《在北大聽講座》。全校師生都知道,張思楊轉學了,從初中轉到了高中。

每天上學,梁文荷都將《在北大聽講座》這本書放在張思楊的座位上,待到放學後帶回家。也許張思楊送梁文荷這本書隻是留個紀念,但他沒想到,這本書一直激勵著梁文荷。幾年之後,梁文荷並沒有按照張思楊重生前的軌跡去南方的某所大學,梁文荷成為古豐鎮繼張思楊之後第二個考上北大的學生。

升入高三後,張思楊在高三(一)班學習,班主任是那天給他閱卷的老師:耿國慶。耿國慶對張思楊很照顧,考慮到張思楊比其他學生個子小,就安排張思楊坐在第二排,而且是正中間的第二排。課堂上,耿國慶經常提問他;自習課,耿國慶經常單獨輔導他。其他各科老師對張思楊也很照顧,畢竟張思楊是他們最大的希望。在這次期中考試中,張思楊總分618分,全校文科第一名,全縣文科第九名,明年有望衝刺清華北大。古豐中學是個鄉村中學,論實力根本比不上縣城的一中二中,一中是省重點,二中是縣重點。古豐中學既不是省重點,也不是縣重點,那誰還重視你呢?隻有自己重視自己。所以古豐中學的老師都把張思楊當做香饃饃。

平陶一中的校長室。裏麵坐著三個人,分別校長、主管教學的副校長、教導主任,以及其他校委會成員。教導主任正在彙報這次全縣聯考的成績。聽著聽著,校長的臉色變了,不悅地說:“以前全縣前十名不是都在一中嗎?怎麼這次連古豐中學這樣的農村中學都有學生進入全縣前十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