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霧裏看花覓真相

曆史上最“成功”的讀書人

張居正其人,絕對是超一流的權術高手,揆諸曆史,能夠與之比肩的,似乎還找不出第二人。從一個出身低微的寒門之後,躍上國家權力巔峰。不是皇帝卻行使皇權,連皇帝都敬他三分怕他七分。但是這一切都披著合法性外衣,皇家心甘情願,臣民俯首帖耳。不像曹操,身前死後還落下奸臣、謀逆的惡名。

或許有人比張居正更毒辣,但是他沒有張居正隱藏得深;或許有人比張居正更專橫,但是他沒有張居正巧妙。張居正出身低微,卻仕途順遂。在相互激烈傾軋的官場,張居正縱橫捭闔,左右逢源,幾乎沒有挨過整。而他整倒大人物後,卻能終生以“生死之交”麵目與之保持著“友誼”。

在獲得和行使權力上,製度、體製上所有有利條件,張居正都能夠發揮到極致;所有不利條件,張居正都能夠轉化為有利條件,為我所用。無論是超一流的政治家還是文壇領袖,無論是多嘴的言官還是強悍的將帥,無論是政敵還是師友,張居正都玩於股掌之上,收放自如。

無論是體製內還是體製外,無論是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還是無名小卒,無論是親信還是遊離分子,無論是善意還是居心叵測,隻要惹張居正不高興,必遭無情打擊,絲毫沒有餘地。而這一切,又都是在不動聲色間進行的,表麵上,他沒有任何責任。

謀略、陰險、膽量,還有自身的俊朗外表,都被張居正充分運用於奪取、維係和行使權力。張居正是成功的男人!男人的成功,如同張居正這樣的,實在罕見!

張居正的成功,成功的張居正,秘密隻有一個,那就是權術!

權術是他最好的麵具

有哲人說過,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婢女。這句話一針見血。

還有一個因素:我們中國,專製製度實在太漫長,國人享受人之為人的基本權力——言論自由的時光實在很短暫。大家權衡再三,還是吃飽飯第一。而既要吃飽飯、又想說話的話,就不得不采取所謂的春秋筆法了。

如此看來,我們一般國人心目中的曆史,是真是假,確實要打個問號。特別是對曆史人物的評價,是不是符合曆史的本來麵目,真還是個疑問。

張居正這個人,就是一個例子。

當下,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張居正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正麵人物”,一直被稱為明代著名的改革家。在張居正的身上,常常還要加上“偉大”的修飾詞,頌揚他的文字不少,地位抬得很高。但依我看,這不是曆史的本來麵目。

實際上,相當長一個時期,張居正都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對他的評價分歧是很大的。比如,有人說張居正這個人偏衷多忌,小器易盈;在其當國掌權的時候,鉗製言路,倚信佞幸;用幹部基本出於個人愛憎。對於賢能的人,就仿佛擲沙遺塵,眼都不眨一下;而對那些個吹吹拍拍的奸佞小人,卻如同嗜醴悅膻從不厭煩。有人甚至說,張居正乃奸人之雄,忘生背死之徒,包藏禍心,傾危同列,狗彘不食其餘!

我看張居正這個人,有能力、很勤政,對國家(具體說是朝廷)有功(對人民是不是有功還需要再研究);但是他的道德操守實在太差,作為權力的化身,基本上屬於道德淪喪、陰險毒辣的政客,做了不少壞事;對官場和社會風氣的破壞作用,也不可低估。

老實說,客觀地評價一個曆史階段,一個曆史人物,確實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認為還是有一個最基本的標尺,那就是縱向和橫向的比較法。那麼我們不妨用用這個方法。

所謂“改革家”

作為改革家——如果張居正可以稱得上改革家的話,那麼張居正與王安石無法比擬,無論從私德上還是從改革的力度上。如果張居正有王安石的人品、胸懷,哪怕隻有三分之一,那他也可以稱得上一個好領導了。

作為權力較量的勝利者,張居正不如被他推翻的前任高拱。可以說,張居正方方麵麵都比不上高拱,當然,除了陰險毒辣。或許,正因如此,勝利者是張居正,而不是高拱。

可以設想一下,倘若是被張居正推翻的高拱繼續執政,許多張居正出於各種原因沒有做的事情,高拱會去做;許多張居正做的事情,高拱不會去做。總之,高拱不被推翻,局麵會大不一樣。高拱在意識形態上主張與時俱進,政治上主張公開性,經濟上主張發展工商業,基本國策上反對閉關鎖國政策,主張對外開放;如果這些執行下去,中國會不會闖出一條新路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