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後記(1 / 1)

當我動筆寫下“後記”兩個字的時候,心情很不平靜。因為,能夠完成這本書的寫作,對我這個整天坐班、工作繁忙的人來說,實在太不容易了。

嚴格說,我著手寫這本書,前後經曆了整整八年!

我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喜歡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以寫作來充實;我也是一個喜歡沉思默想的人,書本上的、現實中耳聞目睹、親身經曆的種種,都會引起我的思考。加之多年來徘徊廊署、沉於下僚,我對官場中的人和事,多了幾分感悟。

於是,當我看到自己的老師韋先生寫的關於張居正的皇皇學術巨著後,反複研讀,愛不釋手。一次,退休後移居家鄉的韋先生自穗來京,與我們幾個學生相聚。席間,年過七旬的韋先生感慨道:“曆史方麵的論文、專著,就隻能寫給圈子裏的人看,與那些戲說曆史的影視劇、通俗讀物相比,社會影響實在有限。你們誰要是能夠把曆史寫成小說,最好不過。”同時他還表示,他已經下決心,自己以後不再寫論文和學術專著,而要改寫有關明代的曆史小說(最近,果然出版了一本厚厚的曆史小說)。

聽了韋先生的話,我有了寫曆史小說的衝動。我大學本科是曆史學學士,研究生是學的政治學(大法學範圍,授法學碩士學位),而且少年時代就喜歡文學,現在又在機關也就是廣義的官場工作,思考和寫作已經成為自己的生活習慣,那麼寫曆史尤其是官場的曆史小說,顯然還是有優勢的。

唯一的不足是,工作太繁忙,不可能有大塊的時間用來寫作。

但是,我還是下了決心,哪怕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安慰,給自己一個交代,也要幹!

記得非常清楚,2001年的“五·一”長假,家人約好外出的,我請了假,一個人在家裏,開始了以張居正為主人公的曆史小說《人治》的寫作。在以後的六年間,所有的業餘時間,都花在了這上麵。一切的興趣點,也集中在了這上麵。幾易其稿,定稿後還有45萬字之多。收集的書籍資料,也堆滿了書架。

可是,在寫了《人治》的前半部以後,我突然覺得,自己想表達的,還是不能充分表達。而且因為工作過於繁忙,實在已經難以按照以前的寫法,繼續寫《人治》的下半部了。當時,我欲罷不甘、欲寫不能,尷尬而痛苦。

恰在這個時候,朋友幫我開了一個博客,讓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零零碎碎的時間,在博客上寫點東西,而且還是挖掘的過去積累的資源,感覺很輕鬆,效果也不錯。這樣一來,一是不需要大塊時間,想到什麼寫什麼,真可謂得心應手;二是讀者似乎更有興趣,不少人留言說認為我的文風有百家講壇的風格。

於是,就有了這本書。

《人治》雖然沒有按照原計劃寫完,但是仍然可以獨立成書,不影響閱讀效果,加之這本書可以與之相銜接,相互參照,總算有了個交代。

我非常敬仰和感謝老師韋慶遠先生,他的研究成果給我提供了豐沛的營養。韋先生所著《張居正和和明代中後期政局》,七十多萬字,厚厚的精裝書,我看了無數遍,已經翻爛。

為了寫作,自己付出了心血、代價,經曆了辛苦、挫折;但是,所謂樂在其中,從寫作過程中,我也獲得了慰藉,體驗了歡樂,於願足矣!夫複何求?!

2009年夏·北京大慧寺

編者注:

文中多處提到的“專家韋先生”,指我國著名曆史學家韋慶遠先生。韋慶遠(1928~2009.5),廣東順德人,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檔案史稿》《明代黃冊製度》 《檔案論史文編》《明清史新析》《明清史續析》《隆慶皇帝大傳》《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澳門史論稿》等。